">
他曾在“把五星紅旗插上南極”的熱血宣言下,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他7次遠征南極,4次奔赴北極,在極地科考中寫下多個“第一”;他被譽為“中國極地測繪之父”,卻自稱只是一名“極地赤子”。

2月21日,中國極地測繪事業的開創者、極地測繪與遙感信息學的奠基人、武漢大學鄂棟臣教授因病在漢逝世,享年80歲。這位“極地赤子”,永遠告別了自己奮斗一生、熱愛一生的極地事業。
見證五星紅旗插上南極
2017年9月,展覽《向南,向南!武大人在南極》在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展出時,鄂棟臣教授也來到展覽現場。
“武大見證了我國南極科考事業30多年的發展歷程?!碑敃r,鄂棟臣教授身體已不太好,一談起極地科考事業仍難抑激動。他自豪地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中國遠征南極考察雖然起步晚,但起點高,從無到有,先后建立了4個科考站,于人類歷史上首次問鼎冰穹A,推動了我國向科考強國邁進。
上世紀80年代初,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40多個常年考察基地和百余座夏季站,而中國那時在極地科考方面還是一片空白。1983年,中國加入《南極條約》,但是由于尚未在南極開展實質性科學考察、建立科考站,在有關問題上沒有表決權。
“我們要把五星紅旗插上南極!”1984年11月,我國派出第一支南極科學考察隊,45歲的鄂棟臣便是其中一員,也由此拉開了武大南極科考的序幕。出征前,妻子遲遲無法在“生死狀”上簽字,他便拿過筆簽下自己的名字,并在空白處寫下:“我的生死,由我自己全權負責?!?/p>
當年,鄂棟臣作為測繪班班長,成為首批登陸南極大陸的沖鋒隊隊員。經過隊員們艱苦卓絕的拼搏與奮斗,1985年2月20日,長城站落成,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南極飄揚,中華兒女的夢想終于實現了!

11次遠赴南北兩極科考
兩座秀麗的冰川叫做“龜山”“蛇山”,長城站的飲水湖是“西湖”,中山站的飲水湖是“莫愁湖”……
359個由中國命名的南極地名,將中華文化和荊楚風韻永久銘刻在地球的最南端,徹底改變了南極地區沒有中國命名地名的歷史。
而這一成就,離不開鄂棟臣教授的貢獻。
在鄂棟臣的一生里,先后參加了7次南極考察和4次北極考察,兩次在國家南極科學考察中立下二等功。
11次身負使命跨洋破冰,鄂棟臣創造了不少記錄。他是全國唯一一位同時參加過中國南北兩極三站建站工程和首次北冰洋考察的科學工作者,也是中國第一幅南極地圖——長城站地形圖的測繪者,中國第一個南極地名——長城灣的命名者,并主持命名了350多條中國南極地名。
極地科考充滿艱險,鄂棟臣甚至面臨過死亡的考驗。然而,任何艱難險阻都嚇退不了他的腳步,直到花甲之年仍赴極地進行科考。他的60歲生日便是在北極度過,面對前來祝賀的隊友,他說:“我的生命在測量地球兩極中得到延伸?!?/p>
2004年,參與建設北極首個考察站黃河站時,鄂棟臣已有65歲,是最年長的一員。
對于“中國極地測繪之父”這一稱號,鄂棟臣教授直言“不敢當”,認為把自己拔得太高。2007年12月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時,他曾對媒體說:“我做的事很有限,但我的后半生都獻給了極地,可稱我為‘極地赤子’?!?/p>
這些年,這位可敬的學者盡管身患重疾,仍情系極地,活躍在教學科研領域。4個月前,三極遙感與全球變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武大舉行時,80歲的鄂老出席。大會回顧了中國極地測繪發展之路,對鄂棟臣及其研究團隊為中國極地測繪發展所作出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并號召青年學者學習他不畏艱難、敢為人先的精神,為祖國的極地事業努力奮斗。
這些年,鄂棟臣教授還為全國大中小學生做了600多場極地科普報告。

“他雖遠去,精神永在”
眼下,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正在南極執行任務,武大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教師楊元德、季青,博士生蔣孟珍、宋翔宇、李冰隨隊出征。正在南極的師生們,驚聞鄂棟臣教授去世的噩耗后,紛紛在微信朋友圈上哀悼。
自1984年以來,在中國歷次南極科考中,武大始終不曾缺席。該校累計派出師生百余人次,是我國參加南極科考時間最早、次數最多、成果最豐碩的高校。
在南極,沒有生機盎然的花草樹木,到處是萬古冰原。就是在這樣一片充滿神秘和艱險的白色大陸上,武大人30余年里譜寫著壯麗篇章,極地科考精神代代傳承。
武大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副教授張勝凱曾三赴南極、兩赴北極。2005年1月18日,還是一名28歲博士生的他,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而冰穹A的測量方案,便是由他的導師鄂棟臣部署、策劃。
“在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的那一刻,我流淚了!”張勝凱說,他讀大學后聽的第一場講座,便是由鄂老師講述極地科考經歷,這令他向往不已,將自己的夢想修改為“踏上南北極”。讀博期間,鄂老師的高尚精神和學術品格深刻影響著他。
武大博士生張卿川曾隨第33次南極科考隊赴南極,執行越冬任務。在極端惡劣的環境、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這個“90后”小伙子堅持了下來,在南極停留的時間超過1年。
張卿川感慨地說:“鄂老師是中國南極測繪中心的一面旗幟。他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精神永在,激勵著我們年輕人以及后來者繼續努力攀登新的高峰?!?/p>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韓曉玲 通訊員吳江龍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