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來西亞又見馬六甲歌劇院實景圖。 攝影:黃鵬程

又見馬六甲歌劇院首演劇照。 攝影:何光敏

又見馬六甲歌劇院演出情景。 攝影:黃鵬程

資料圖:建設中的又見馬六甲歌劇院。 攝影:何光敏

資料圖:航拍又見馬六甲歌劇院。 攝影:黃鵬程
荊楚網客戶端一荊楚網消息 (記者 董育雄 通訊員 黃鵬程 何光敏)5月15日,以“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盛大開幕。當天下午,在數千公里之外的馬來西亞又見馬六甲歌劇院內,觀眾們正在津津有味地觀看歌劇《又見馬六甲》。該劇生動地再現了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完美再現了中馬雙方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圖景。
又見馬六甲歌劇院,由駐鄂央企中建三局一公司傾力打造,自2018年7月開始演出以來,至今已演出600多場,成為中馬文明交流互鑒的殿堂。
2013年10月4日,在“中國-馬來西亞經濟峰會”上,又見馬六甲作為本次峰會上的中馬文化產業合作項目,在中馬兩國領導人的共同見證下完成簽約。又見馬六甲以“鄭和下西洋”為歷史背景進行開發建造,建成之后表演的大型舞臺劇將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
站在海邊看著又見馬六甲歌劇院,中建三局一公司員工周亮思緒萬千,時光仿佛回到2016年2月。得知自己被任命為又見馬六甲歌劇院項目經理,他只身來到項目所在地,抬眼望去方圓幾公里只有沙子,幾公里的道路愣是走了2個小時,嘴里、頭發上全是黃沙。為了讓項目能夠順利啟動,周亮跑遍了馬六甲市的大街小巷和各個工地,語言不通,他就連比帶畫地交流,最后成了“馬六甲的活地圖”,結識了許多馬來西亞朋友。
異國他鄉建設工程,一方面是為了當地人民的福祉,一方面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周亮在接受荊楚網記者采訪時說,當地材料供應商剛開始時從不加班供應材料,并且要求先交款再提貨,后來主動配合施工節奏加班供應材料,并且主動送貨上門。項目管理團隊中僅4名中方人員,其他都是馬來西亞當地人。管理人員WEE是當地印度族人,在項目2年期間,他學會了中文。他說:“中國員工的勤奮和敬業讓我欽佩,他們取得什么樣的成績都不足為奇。”
項目管理團隊面臨最大的挑戰則是項目勞務隊伍管理。150多人的勞務隊伍竟然來自馬來西亞、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柬埔寨、印度、緬甸等七、八個國家。語言、風俗、習慣,甚至是平時所執行的建筑標準也各不相同,如何管理這支“跨國隊伍”,讓他們形成合力呢?“剛開始,項目上漢語、英語、印度語、當地土語滿天飛,經常出現交流不下去的局面。”項目經理周亮說。后來,項目強推用英語交流,半年之后,基本上所有人都能用英語溝通工作。工人基本上看不懂圖紙,項目管理人員就自己畫簡易圖,一步一步講解,極大提升了勞務工人專業水平,后來都夠按照圖紙要求獨立施工。中國企業主動培訓當地工人的行為,受到了當地官員的高度肯定。文化交流讓項目建設克服了語言、風俗、標準、習慣等而帶來的困難,得以順利推進,最終順利完成交付。
2018年7月7日,又見馬六甲歌劇院迎來了首場演出,不僅再現了鄭和下西洋的歷史盛況,更讓觀眾有了一種全方位的觀感體驗。這種觀感體驗源自又見系列國外首個360度旋轉舞臺。旋轉舞臺是因為處于歌劇院中間擁有48米直徑圓形旋轉觀眾席。這是一個精確到了毫米級的5圈環形結構,包含1440個預埋件,為保證舞臺安裝后五環可以同步旋轉,其定位水平誤差不能超過2毫米,垂直高差不能超過3毫米。周亮帶著項目團隊經過幾十次試驗,最終自主開發出一種多圈環形結構預埋件輔助定位安裝裝置,這不僅使得預埋件定位安裝的精度提升了一倍,還節省工期1個月以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