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眾汽車近期“先聲奪人”,將中國作為新年發展的第一要地。在美國的關稅的不斷逼迫下,歐洲會將更多目光投向中國嗎?
德新社1月8日報道稱,德國大眾汽車CEO迪斯7日表示,未來大眾公司將把更多重點放在中國市場。迪斯認為,中國市場對于大眾汽車集團的未來具有最重要的意義,甚至可以說,大眾汽車集團的未來將由中國市場決定。

▲資料圖片:2018年4月13日,德國沃爾夫斯堡,大眾集團新任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出席新聞發布會。
據了解,大眾汽車集團與中國合作伙伴計劃于2019年投資超過40億歐元,主要用于支持集團在電動汽車、互聯互通、移動出行服務和新品研發等領域的增長。
此前,輿論普遍認為,美國若針對歐洲征收汽車關稅,對后者的打擊將是致命的。
在這一背景下,作為一家重要的德國企業和歐洲企業,大眾集團在新年伊始就對華釋放了重要信號:只有“抓住”中國才有未來。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所研究員張煥波認為,這一信號對歐洲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可能會帶動其他歐洲企業更多關注中國市場。
張煥波表示,中國改革的步伐在加快,開放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不少跨國公司看到了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無論是從市場需求角度還是從市場環境來看,中國都是極為值得重視的一塊“寶地”。

▲資料圖片:2018年10月2日,2018(第十七屆)南京國際車展,人們在上汽大眾汽車展位參觀車展。
張煥波預測,在新的一年,中歐之間在以下幾方面的合作可能將取得進展:一是中歐雙邊投資協議有望盡快達成;二是雙方在WTO改革中的合作會帶來積極效果;三是在健康產業、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方面有實質性合作項目的推進;四是在研發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的合作也將展開;五是雙方在“一帶一路”倡議和歐亞互聯互通戰略對接方面會取得標志性進展。
在美國向全球發起貿易挑戰的背景下,對中歐雙方來說,合作顯然更加重要。不過,在看向中國市場的同時,歐洲并沒有放棄對美國盟友的“安撫”。

據歐聯通訊社報道,在與美國進行新一輪貿易磋商前,歐盟7日宣布提高美國大豆采購額,使美國成為歐盟第一大大豆供應國,以減緩美國可能調高汽車關稅的壓力。
然而,歐盟祭出的“大豆牌”似乎未必能起到作用。
據歐洲統計局數據顯示,在2018年前10個月,歐盟對美國的商品貿易順差已經接近1150億歐元,這一數值離2015年的歐美商品貿易順差紀錄1220億歐元相差無幾,而2017年歐洲對美國的商品貿易順差也高達1195.5億歐元。

這樣的數據顯然無法讓白宮滿意,歐美關稅談判將存在巨大障礙。在這種情況下,歐洲會更多轉向中國嗎?
張煥波指出,在一些國家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影響下,歐盟也在采取一些應對措施。歐盟經濟在2018年的發展并不如預期,現在非常希望能夠穩定經濟發展,因此會通過在一些方面進行妥協來換取穩定的發展環境。
“但應當看到,一味地退讓只會換來更大的要挾。歐盟也有自己的底線,并一貫堅持多邊主義,不會一味防守。”張煥波說。
張煥波同時也強調,盡管中國是歐洲重要的市場,雙方未來合作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從歐盟自身角度來看,會依然盡量保持多邊平衡的狀態,不會全面轉向某一特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