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種子遠播非洲 為動物保護配備“千里眼”
湖北力量助力中非科技合作
湖北日報訊(記者文俊、通訊員康克兢)篩選農作物、防沙治沙、反盜獵、編寫植物志……3月28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針對非洲的一些特點和難點,6年來共聯合實施了48項科學合作研究項目,著力提升非洲國家科研技術水平。
在農業發展方面,中-非中心在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烏干達、蘇丹等國開展了優質農作物試驗性種植,成功篩選出適合肯尼亞種植條件的雜交水稻品種3個;在肯尼亞建設標準化葡萄栽培示范基地,實現了葡萄的本地化種植與生產;在肯尼亞、南蘇丹、埃塞俄比亞等國完成了甜高粱示范種植和優良品種篩選,增產30%以上。

在生物多樣性研究與可持續利用方面,中-非中心科學家深入野外,挑戰極限,與肯尼亞科學家共同編研首本《肯尼亞植物志》;建設“肯尼亞藥用植物園”,合作研發的部分藥用動植物天然產物的開發利用已進入商業化階段。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與非方聯合建設東非空間大數據共享服務系統統,利用現代化遙感信息技術為肯尼亞土地利用和生態環保規劃提供基礎科學數據;開展東非水資源環境調查和西非防沙治沙綜合防護體系建設,為綠色非洲發展決策提供科學與技術支撐。

在野生動植物保護方面,向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引進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反盜獵綜合裝備系統,為犀牛和大象等動物的保護配備“千里眼,順風耳”。
武漢植物園副主任、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鋒研究員介紹,成立6年來,中心共聯合實施了48項科學合作研究項目,與非方開展了生物多樣性、水資源分布、土地利用等方面科學考察60余次,聯合出版學術著作6部,招收培養149名碩士博士研究生。一直以來,在一些針對非洲特點和難點的問題領域,中-非中心所開展的基礎性合作研究對改善非洲人民生活水平,促進中非共同綠色發展是具有長遠意義的。

據悉,中-非中心是由中國援助肯尼亞建設的第一個大型綜合性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機構,建設主體是武漢植物園。該中心現已建成以肯尼亞為基地,輻射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埃塞俄比亞的東非合作網絡平臺,與10多個非洲國家近20家大學和科研機構保持著長期穩定的科研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