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習近平說,一水之隔、咫尺天涯,兩岸迄今尚未完全統一是歷史遺留給中華民族的創傷。兩岸中國人應該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撫平歷史創傷。
在祖國東海上,湖北建橋軍團正在建設的一項特別工程,將讓那灣淺淺的海峽不再難跨越。
(點擊,看視頻)

2018年12月26號的中午,我們乘船來到位于東海的,中國第一座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平潭公鐵跨海大橋的建設現場,建設者們正在吊裝拼接大橋首個主航道的最后一段鋼桁梁。

中鐵大橋局福平鐵路三標三分部二工區副經理 龐孝均:要準備上去掛鉤了, 等會一退潮,一走錨了,我就控制不了了。
小島平潭,離福州69海里,與臺灣新竹港相隔68海里,是祖國大陸離臺灣最近的地方。

平潭公鐵跨海大橋,長16.34公里,連接福州和平潭島,是規劃中的北京到臺北高鐵的控制性工程。

建設者,是來自湖北的中鐵大橋局。大橋所在的平潭海峽,和百慕大、好望角并稱世界三大風口海域,一年中八級以上大風有200多天,歷來被稱為建橋禁區。

中鐵大橋局福平鐵路三標三分部二工區副經理 龐孝均:早上一出來沒有風,不知道,那個時候船舶比較小,一到八九點鐘,大風來了,我們就在海上漂一天,上不去了。
所以,這里的施工,用“殺雞用牛刀”形容,一點也不夸張。比如要吊起200噸的門吊,得用2000噸的浮吊。

為此,中鐵大橋局專門打造了國內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雙臂架起重船。
但有些困難,不是靠技術就能解決的。比如,由于島上缺乏淡水,剛開始,當地漁民并不歡迎這些建設者。


中鐵大橋局福平鐵路三標三分部黨工委書記 劉運杰:一看是修大橋的來了 ,就到處喊,七八十歲的都跑上去,阻止我們去開工。
為了不影響漁民的生活,建設者們約定:干了活的員工才能洗澡;沖廁所的水,拿桶去海里挑。

項目部三分部的黨工委書記劉運杰和漁民一起出海,一起曬魚,整整八個月。還幫村里修馬路,建水池……漸漸,大家成為了朋友,有了信任。

現在,當地漁民自發載著建設者們往返各個工地;一到臺風天,甚至會把自己的房子騰出來請建設者們住。

福建省平潭縣松下鎮秀礁村漁民 李立貴:他幫村民做了很多好事,以前都是泥巴路,現在什么路都是水泥路。
天氣說變就變,下午五點,風浪突然變大,吊裝作業不得不停止。建設者們回到他們沿著橋墩在海中央建設的這條一公里長的海上平臺,這里是大家生活、施工的地方,比船舶安全。

平潭海峽,風景如畫。上圖這個被大家戲稱“360度海景房”的地方,并沒有想象中的美好。到了季風期,被困平臺十幾天是常有的事兒。

中鐵大橋局福平鐵路三標一分部一工區副經理 陳華南:有一年春節,有個同事到海上平臺檢查工作,風浪提前過來了,被困在那個海上平臺,他老婆小孩從武漢過來看他,硬在把老婆丟在岸上七天沒有管,結果他下來老婆也已經回去了。
這樣的無奈,是常態。工程師程細平,在這個項目上已經待了五年了,他和老婆孩子的相聚,大部分都在項目駐地。


程細平孩子還不到一歲,被爸爸抱著還有些不自在。

程細平的妻子 魯燕美:說實話,說不抱怨那是假話,我昨天還讓他抽了一小時的空帶我去鎮上給他孩子接一下疫苗,我還跟他說,一年365天,你有366天都在忙。
平潭公鐵跨海大橋的最后一段鋼桁梁的吊裝,用了兩天時間。

12月28號,大橋首個主航道橋順利合龍。

中鐵大橋局福平鐵路三標一分部總工程師 程細平:畢竟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下,修建這么偉大的工程,確實有一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中鐵大橋局福平鐵路三標一分部一工區 陳華南:在施工條件這么惡劣,技術要求這么高的情況下我們能夠把大橋建起來,我覺得只有我們中國人能做得到。

60多年前,這支隊伍修建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長江大橋,讓長江天塹變通途。現在,他們正做著同樣的事——讓那灣淺淺的海峽不再難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