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下午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巡視器互拍照片
拍下了人類航天器在月球背面的首張留影!
△玉兔二號巡視器全景相機對嫦娥四號著陸器成像
△嫦娥四號著陸器地形地貌相機對玉兔二號巡視器成像
但你知道嗎?
在這份喜悅的背后
在更深的夜晚
有一群人更厲害的人
他們在封閉的飛控大廳里
緊盯著浩瀚宇宙中的
地球、飛行器和各色軌道線
度過了一個又一個
緊張的時刻
這一刻,致敬那些匆忙的身影
■解放軍報記者 王天益 鄒維榮 韓阜業
△配圖由韓阜業提供;圖片合成:梁晨
這一刻,北京航天城再一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這一刻,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巡視器互拍照片,拍下人類航天器在月球背面的首張留影。
飛控大廳里響起掌聲,不少人握手、擁抱慶祝,但在更多人的臉上,一絲欣喜和輕松短暫掠過之后,便又恢復了專注的神情。
飛控大廳的每個席位右上方,都貼著寫有值班員姓名的紙條。可一眼望去,一個個姓名已難分辨,眼前只有一片穿著藍色、白色工作服的忙碌身影。
這一刻,不只是在飛控大廳,在距飛控大廳不遠的遙操作大廳,在數千公里之外的深空測控站,在準備下一次發射任務的衛星發射場……在與嫦娥四號任務相關的無數個崗位上,處處可見中國航天人匆忙的身影。
這一刻,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之際,我們致敬那些匆忙的身影。
航天事業是“萬人一桿槍”,一萬減一等于零——
致敬,眾志成城的身影
2019年1月11日16時47分,飛控中心的大屏幕上,中繼星“鵲橋”傳來38萬公里之外的兩器互拍照片。
這兩張照片很有現場感。漆黑的宇宙作背景,坑坑洼洼的月面一片荒涼,著陸器和巡視器挺立月表,它們表面的五星紅旗是最鮮艷的一抹色彩。
這兩張照片得來不容易——
拍攝照片的指令是經過年輕的質量控制師陳翔和其團隊把關,才向太空發送的。作為質量控制師,他們是“離航天器最近的人”。為確保發送給嫦娥四號的每條指令都萬無一失,出現應急情況能快速響應,陳翔的工作經常是“兩班倒”,一班最長36小時,睡眠都是“脈沖式”的。
發給嫦娥四號的指令和獲取的圖像數據,都要通過中繼星“鵲橋”中轉。要確保中繼通信不斷線,離不開地面上的深空測控站。佳木斯深空站就是其中之一,自從去年5月21日“鵲橋”成功發射以來,工程師岳世磊和同事就不間斷操作那座66米口徑的巨大天線,時刻緊盯“鵲橋”運轉。
當指令到達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巡視器搭載的全景相機立即“按下快門”。為確保相機拍出的圖片清晰漂亮,中科院研究員楊建峰和團隊攻關多年,才實現了嫦娥四號全景相機既輕小型化又分辨率高,還能有效應對月塵對鏡頭的污染……
這兩張照片的背后,為之忙碌、付出心血的遠不止這3個團隊。嫦娥四號要實現一系列比“獲取兩張照片”更復雜的工程和科學任務,更是離不開成百上千個航天團隊的支撐。
有人說,航天事業是“萬人一桿槍”,只有密切協同、精確配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扣動扳機,擊中目標。
也有人說,航天事業是“一萬減一等于零”,任何一個人的疏忽、一個崗位的懈怠、一個數據的偏差,都可能“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萬人如一,一人當萬。在嫦娥四號任務成功之際,品味這兩句意味深長的話語,我們衷心致敬,向祖國航天事業一線眾志成城的身影。
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系民族尊嚴——
致敬,平凡堅守的身影
總調度劉冰的聲音又一次在飛控大廳響起。其實,劉冰本人并不為多少人真正認識,只因為頻頻響起的聲音,他成了飛控大廳里“出鏡”最多的人。
相比劉冰,嫦娥四號任務中,更多的科研和工作人員連聲音都鮮為人知,他們堅守在一個個平凡的崗位上,他們留給眾人的只是一個個穿著同樣工作服的相似身影。
崔曉峰和他的軟件支持團隊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擔負著整個飛控中心軟件系統的研制工作。崔曉峰的工作充滿了“悖論”——
軟件系統是整個地面系統中最復雜的。系統越復雜,可靠性越難保證,但對他們而言,數百萬行代碼,一個字母、一個數據都不能錯、錯不起。軟件系統每次都要根據具體的任務全新研發,耗時費力,但他們的工作往往在航天器達到完成狀態后才開始,“同一場比賽,最后一個起跑”。
為嫦娥四號任務提供支撐的軟件系統修改了多少次,崔曉峰已經不再關注。“那真是無數次,但不管多少次,解決了問題才是最重要的。”他說。
這樣的感受,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福生并不陌生。韓福生承擔了嫦娥三號、嫦娥四號著陸緩沖系統關鍵核心材料的研制任務。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實現了中國航天器在地外天地的驚天一落。那一落,只有短短一剎,但為了讓探測器的腿部承受住這一剎那間的巨大沖力,韓福生和團隊已持續攻關達7年。
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系民族尊嚴。自嫦娥四號任務立項以來,在時光的河流中奮楫拼搏的,在不同的科研崗位上如履薄冰工作的,還有成百上千個韓福生、崔曉峰。
他們的崗位遠離人們視線的焦點。去年,西昌測量站副站長李東參與了上百次航天任務,就在一個小山頭上,距人群歡呼的發射場幾十公里,距上演嫦娥落月的北京飛控大廳上千公里。
他們的崗位遠離航天任務的光輝時刻。在距發射場幾百米的地方,張松做了11年的電力保障工作,卻從來沒空走出門去,目睹自己保障的火箭升空。
他們的崗位遍布大江南北,連接著中國航天事業的動脈和末梢。那一個個平凡的身影值得我們追尋、致敬!
任務有成功之時,探索無止步之日——
致敬,沖鋒不止的身影
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背。飛控大廳里,人們鼓掌、歡慶,長松了一口氣。但對程肖和李立春來說,嚴峻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程肖和李立春是“玉兔二號”遙操作團隊的成員。程肖是“玉兔”的“眼睛”和“大腦”,負責將“玉兔”拍回的照片轉化為三維地形;李立春是“玉兔”的“司機”,負責路徑規劃,告訴“玉兔”往哪里走。
落月成功后,他們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玉兔二號”從著陸器上“呱呱墜地”,然后開到指定地點完成兩器互拍。這是一場遠達38萬公里的遙控駕駛,探月史上,不乏月球車墜毀的先例。
1月11日,“玉兔二號”駛抵指定地點,兩器互拍順利完成,程肖和李立春的工作仍未結束。“玉兔”還有后續科學探測任務,他們還要在月球背面留下更多人類探索的印記。
探索無止境,困難無盡頭。前行路上,他們要應對月球車休眠喚醒、中繼通信帶來遙測數據延時、月背山脈可能遮擋前行路上的通信和光照等重重考驗。他們仍然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沖鋒不止。
這一刻,絲毫不敢懈怠的還有飛控中心軌道控制團隊。受光壓等因素影響,中繼星“鵲橋”需要經常做軌道調整才能保持對地面和月背的穩定中繼通信。在人類視野不可見的月之背面,“鵲橋”作為唯一的地月紐帶,守護著“嫦娥”和“玉兔”,而這個團隊則是“鵲橋”和地球的天地紐帶,守護著“鵲橋”。
這一刻,早已完成嫦娥四號發射任務的火箭團隊同樣忙碌著。今年,托舉“嫦娥”飛天的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將迎來第100次發射,有望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跨入“百發俱樂部”的運載火箭。對長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團隊來說,浩瀚星空中,還有無數挑戰等待著他們。
這一刻,在被譽為中國“探月港”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現探月工程“繞、落、回”第三步目標的接力棒,正在西昌發射場和文昌發射場之間緊張傳遞。從月球采樣返回、載人登月等更加恢宏的中國探月藍圖,激勵著成千上萬航天人為之繼續奮斗。
任務有成功之時,探索永無止步之日。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的航天事業就是這樣,腳踏大地、仰望星辰的中國航天人就是這樣。
這一刻,讓我們致敬,向那些沖鋒不止的身影!
(解放軍報北京1月11日電)
本文刊于2019年1月12日《解放軍報》
“探月特刊”版
從繞月到落月
從月球正面到月球背面
從前往到將來返回
從傳回數據到將來帶回樣品……
伴隨著一次次跨越
在人類探月的進程中
中國向世界提交的怎樣的中國方案?
嫦娥“四姑娘”太空起舞
航天人幕后助力
在這條充滿艱險的奔月路上
凝聚著無數航天人的心血
他們是托舉嫦娥四號的幕后英雄
用一行行創新代碼,鋪就“四姑娘”奔月路
夢想起航、太空接力、萬里追月……
他們在奔月路上書寫著怎樣的創新代碼?
來源:綜合解放軍報、新華社、軍報記者、裝備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