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圍爐思年話變化】
光明日報記者 崔志堅
1月20日,農歷節氣大寒。記者驅車來到河南省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三門峽市盧氏縣興賢里小區,初升的太陽爬上了崗臺山,一棟棟新樓沐浴在金色陽光里。
63歲的賀改群出門扔垃圾,她熱情地邀請記者進了家門,“你看這是廚房,還有衛生間,兩室一廳”,曾經當過多年村婦聯主任的她一邊介紹一邊讓座,順手拉開了客廳的窗簾,“俺家是從潘河鄉前坪村搬來的,一直住土坯房,哪想過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還在縣城邊上”,陽光透過窗戶照進屋里。
“一溝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則三五戶,少則一兩家”的盧氏縣是河南省面積最大、平均海拔最高、人口密度最小和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深山區縣。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天然林保護區和南水北調水源地,盧氏縣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先,“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現象尤為突出,實施易地搬遷成為貧困深山區群眾脫貧的必由之路。
“王書記好,您又來看俺了,去年10月俺剛搬來,您就來了”,39歲的李亞軍拉著盧氏縣委書記王清華激動地說。
母親因腦梗死生活不能自理,妻子有精神障礙,還要拉扯兩個孩子,搬進新居后,李亞軍懂醫的特長得以在縣城發揮并有了穩定收入,他還按小區規劃騰空家里一間房開了個感恩超市。
“你經營的商品跟小區里經營百貨的精準扶貧雙扶驛站重復了啊,大家可以用參加‘爭創文明誠信家庭活動’的文明積分,免費或打折買驛站的商品,你應該差異化經營”,看了感恩超市后,王清華關切地說。“我想主要在晚上賣東西,跟驛站從經營時間上錯開”,李亞軍解釋。
“陽光照大地,和風惠豫西,精準扶貧號角響,干群齊心力,棟棟高樓起,萬戶遷新居,異地搬遷政策好,黨恩永銘記”。王清華用手機拍下了李亞軍寫的詩,鼓勵他勤勞致富。
背依崗臺山面向洛河的興賢里小區占地468畝,是盧氏縣從寸土寸金的山縫里擠出的一片地方,為了不誤工期,去年年初,施工人員踏著過小腿肚深的大雪堅持施工,沿著小區內寬闊平坦的“三縱四橫”主干道,新建的83棟6層居民樓拔地而起。10月,興賢里小區開始陸續搬遷入住來自18個鄉鎮的貧困戶2749戶11212人。
搬了新居,還要住得安穩。盧氏縣積極探索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社會服務管理,易地搬遷社區推行樓長制,通過黨組織提名、搬遷戶推選等方式選定樓長、單元長,圍繞物業管理、環境衛生、糾紛調解、文化活動等確定樓宇管理員、生產聯絡員、衛生保潔員、文化傳播員、志愿宣講員、生態綠化員等“六大員”980人,實現搬遷群眾自主管理、持續發展。盧氏縣還在全縣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開發保安、保潔、轉移就業協管員、交通協管員、生態護林員等公益崗位2000個,開展種植、養殖、園藝、烹飪等各種職業技能培訓3578人次。同時,積極開展“爭創文明誠信家庭活動”,全縣搬遷戶中已評出“標兵戶”203戶、“文明戶”1720戶、“誠信戶”3516戶、“守法戶”3786戶。
(光明日報三門峽1月20日電)
《光明日報》( 2019年01月21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