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2月3日電題:“年”元素融入新疆冬牧場:“冬窩子”里曬“福”
新華社記者郝玉、丁磊
臘月二十七,新疆伊犁河谷最大的冬季牧場——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阿合牙孜冬牧場天空高遠、湛藍,氣溫零下二十幾攝氏度。
“手抬高一點,再往左靠,別讓毛毯擋著字了!”
午后,一處哈薩克族牧民的木制民房門口,43歲的女主人齊娜爾古麗·拜塞克正踩著積雪,在一團一團白色哈氣中,指揮著丈夫努爾凱爾德·努爾沙拉貼“福”字。
“保爾代(好了)!”聽到妻子指令,努爾凱爾德·努爾沙拉這才將粘著雙面膠的“福”字,小心翼翼地貼在了門上。
春節將近,“年”元素正逐漸融入新疆哈薩克族牧民的尋常生活。不少冬牧場牧民家門口都貼上了“福”字、春聯。
“福”字貼好后,齊娜爾古麗·拜塞克便開始準備新年的美食。
用牛奶揉好的面團,淋上一層薄薄的清油,規規矩矩地擺放在面盆里。齊娜爾古麗·拜塞克仔仔細細地將其分切成一塊塊正方形的小面餅,依次下入滾燙的油鍋。
“馬上要過年了,現在日子好了,想吃啥就吃啥。”幾句話的功夫,鍋里的“包爾薩克”(哈薩克族一種面食小吃)便開始泛出金燦燦的顏色。
鄰居拉扎提·迪爾阿曼吐爾“尋香而來”。平日,兩個女人都是做飯的行家里手,不一會兒,“包爾薩克”、羊肉餃子、納仁(哈薩克族傳統美食)就陸續送進了屋。
齊娜爾古麗·拜塞克的家是傳統的哈薩克族風格。她熱情地招呼鄰居上座,拿出精致的小碗,給大家倒上奶茶。
親戚、朋友圍坐在一起,幾輪寒暄后,說起了這幾年的變化。
齊娜爾古麗·拜塞克說:“這些年國家舍得在牧區投入,尤其是解決了用電問題,現在家里電視機、電燈、洗衣機一應俱全,生活方便多了。”
2014年開始,國家支持農牧民用光伏發電,阿合牙孜冬牧場千余戶牧民家免費安裝了光伏發電機。在推廣太陽能發電基礎上,當地政府還先后投資拓寬了牧道,新建了通信設施,“冬窩子”的生活條件得以改善。
話題打開了拉扎提·迪爾阿曼吐爾的話匣子,不過,更令她高興的是,她準備上小學的女兒,到縣城上學不用花錢,“我經常跟娃娃說,要珍惜國家這么好的政策,以后考個好大學。”
“居住條件好了,娃娃教育有保障了,這不就是我們的福氣嘛。”拉扎提·迪爾阿曼吐爾說著,端起手邊的奶茶,與大家碰杯。
歡笑和祝福聲中,牧民一天的忙碌要結束了。窗外,冰雪覆蓋的草場與天空之間,星星點點的紅色“福”字,“妝扮”著這座原本寂寞的冬牧場,寓意著新一年豐收、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