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有這樣一張圖火了
↓↓↓

長圖中
清晰地展現出
一個人在知識領域不同階段的特點
看過這張圖
也確實讓人感受到
在知識面前我們的渺小
知識的世界雖然廣博浩瀚
仍然有千千萬萬勇于探索的人
在這片天地里不斷拼搏
取得了一項又一項
帶給我們驚喜
讓我們為之驕傲的成績
01
曾有外媒報道說
“他的回國,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后退100海里。”
他曾帶領400多名科學家
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
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技術空白
他對科研有著“瘋魔”般的執著
正是這種執著
使我國在地球勘探項目的
數據獲取能力和精度
與國際的研發速度至少縮短了10年

黃大年在為學生們授課(2011年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昊飛 攝
對待科研他說
“我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
他帶領團隊填補國內多項技術空白
最終倒在了奮斗終生的崗位上
他用生命叩開地球之門
吉林大學地質宮
見證了“不滅的燈火”
也會見證科研精神的薪火相傳
02
說起 南仁東
很多人都會在第一時間
想到中國“天眼”

群山之中的FAST工程(2016年9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南仁東的同事和學生們說
“南老師20多年只做了這一件事”
“天眼”落成啟用前
南仁東已罹患肺癌
但患病后的他
仍不忘科研事業
依然帶病堅持工作

24年
8000多個日夜
崇山峻嶺間
南仁東用他的生命
在世界天文史上
鐫刻下新的中國高度
自古以來
我們就有埋頭苦干的人
南仁東用20多年時間
只做了一件事
做成了這世上獨一無二的大事
03
她為制劑能盡快投入臨床應用
以己試藥
她在無數次實驗失敗后
又重新開始
她畢生的時間和精力
都花在青蒿素上
屠呦呦這個名字
更與青蒿素緊緊連在了一起

屠呦呦在工作中(翻拍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青蒿素
不僅是人類征服瘧疾進程中的一小步
也是中國傳統醫藥獻給人類的一份禮物
它的發現為世界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抗瘧藥
更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屠呦呦在北京家中接受采訪(2015年10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屠呦呦獲得了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她曾寄語年輕的科技工作者
“一個科研的成功不會很輕易,要做出艱苦的努力。我也沒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國際認可。總結這40年的工作,我覺得科學要實事求是,不是為了爭名爭利”。
科學要實事求是
不是為了爭名爭利
梅花香自苦寒來
十年磨劍是常事
只有踏踏實實、勤勤懇懇
才是做人做事的真諦
04
當越來越多的物種瀕臨消失
他意識到
保存種質資源、盤點植物“家底”
對人類命運意義非凡

鐘揚(右二)與西藏大學師生在西藏采集種子時在戶外吃午飯(2007年8月21日攝)。新華社發
他扎根高原
艱苦援藏16年
潛心從教30載
累計行程50多萬公里
帶領團隊收集4000多萬顆種子
填補了國家植物基因圖譜中的空白
卻最終不幸犧牲在科研第一線
他叫 鐘揚
“他佝僂著背,身上還是那條磨得不成樣子的牛仔褲,在拉薩地攤上買的,只花了29元。”
每每想起這個場景
師生們都默默落淚

鐘揚在復旦大學講課(2014年5月5日攝)。新華社發
鐘揚說
“在中國做科學,像我這樣的人挺多的……能讓中國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幫人在拼命,不是我一個人,一幫人全是這種心態,我們在一塊兒可熱鬧了,這是一個群體。”
29元的牛仔褲
4000多萬顆種子
簡單兩個數字
卻傳遞著巨大能量
鐘揚窮其一生堅守的信仰
也像一粒粒種子
在我們心底生根發芽
05
林俊德
這個名字背后的故事
不知讓多少人流淚
他是一位將軍
更是一位院士
一輩子隱姓埋名
52年堅守在羅布泊
參與了中國45次核試驗任務

2012年
林俊德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
他9次要求、請求甚至哀求醫生
同意自己下床工作

他戴著氧氣面罩
身上插著十多根管子
坐在臨時搬進病房的辦公桌前
對著筆記本電腦
一下一下吃力地挪動著鼠標……

因為在他的電腦里
關系國家核心利益的技術文件
藏在幾萬個文件夾中
還有學生的畢業論文
他們快要答辯了
不能耽誤孩子們畢業
他意識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
一切都要快,要盡快
……




這是林俊德生前最后的影像
他大口喘著氣
眼神也暗淡下來
這一躺下后
他再也沒能起來
……

幾個小時之后
2012年5月31日20時15分
林俊德
這位讓羅布泊發出
45次巨大轟鳴的將軍
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總是有人甘愿鞠躬盡瘁
總是有人甘愿舍生取義
他們留下的精神財富
將為一代又一代人
提供前行的力量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學習本就是一件苦差事
頭懸梁、錐刺股
囊螢映雪、鑿壁偷光
......
不論是從前還是當下
前人的故事與今人的實踐
都告訴我們
探索知識的道路
從來不易
對待知識
應該時刻抱有敬畏與熱情
唯有心存敬畏
是以行有所止!
唯因孜孜以求
是故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