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人機拍攝的深圳和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及周邊風光(2018年5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風從海上來
弄潮正當時
當大地的冰雪
開始消融
當春天的腳步
逐漸臨近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在今天
正式公布啦
距離2017年初“粵港澳大灣區”
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轉眼已近兩年
作為國家戰略的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一直吸引著大眾的關注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公布
標志著大灣區的發展
邁入一個新的階段
(一)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
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
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
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
一大波美圖獻上↓↓↓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華社記者 呂小煒 攝

澳門大三巴牌坊、議事亭前地。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廣州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新華網發 (李漢暉 攝)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新華網發(劉東林 攝)
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佛山大劇院。圖片來源:東方IC

惠州東江上的合生大橋與惠州大橋。圖片來源:東方IC

東莞同沙生態公園。新華網發(曾鎧鋼 攝)

中山古鎮燈光文化節 。圖片來源:東方IC

江門開平立園。圖片來源:東方IC
肇慶七星巖風景區。圖片來源:東方IC
再通過一組數字了解粵港澳大灣區
↓↓↓
大灣區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
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
GDP總量超過10萬億人民幣
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
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二)
在中國發展昂首步入新時代的宏大背景下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藍圖
正化為腳步堅實的行動
愿景正變成風生水起的現實

2017年7月1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香港親自見證
國家發改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
共同簽署
《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

2018年8月15日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召開
形成了有關工作機制

2018年9月1日
《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
正式實施
據不完全統計
已經有十多萬港澳居民
在公積金社保、教育醫療等方面可享受
與內地居民一樣的權利、
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
2018年9月23日
廣深港高鐵全線開通運營
香港正式邁入“高鐵時代”
2018年10月24日
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
港珠澳大橋的出現
讓港澳正式接入國家高速公路網
打通了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道路交通網
真正意義上形成了
環珠江口軸線的三角形
上邊提到的
還只是開始
都是一家人
自然處處為你用心
(三)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這里有國家建立經濟特區的起點
1979年
中央決定
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建立特區
1980年
深圳獲批建立經濟特區
由此拉開了特區改革開放的大幕
1981年
深圳蛇口工業區門口
矗立起一塊醒目的標語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震撼著世人
無數“第一個”從深圳特區涌出
像春雷一樣
驚動神州大地
帶動神州大地
這里也有“一國兩制”的生動實踐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
20多年來
“一國兩制”在香港和澳門的實踐
結出了累累碩果
港珠澳大橋。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粵港澳大灣區這片土地
也將伴隨著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
邁向新征程
兩種制度
三個法域和關稅區
將在粵港澳大灣區內激蕩出
改革發展的新活力

2018年7月18日,在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和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前右)簽署“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合作備忘錄后握手。新華社發(王申 攝)
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
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
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五大戰略定位勾勒出它的美好前景
1979年
那是一個春天
有一位老人
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廣深港高鐵“動感號”列車。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2019年
又一個從春天開始的故事
將給中華大地帶來勃勃生機!
期待粵港澳大灣區
更為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