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艾佩韋

近期春節檔的幾部電影中,《流浪地球》無疑是最成功的一部,這是一部改編自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由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出演的科幻冒險電影,新穎的題材,顛覆了以往中國電影的風格。自大年初一上映以來,憑借強勢的口碑,票房持續高居榜首。17日,《流浪地球》票房已達36.96億,成為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第二名。
電影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電影的內核。在好萊塢科幻片長期主導世界科幻電影市場之后,觀眾對注重開疆辟土、探索未知的新家園、展現個人英雄主義式的劇情習以為常。而此次,《流浪地球》卻反套路,注重將中華文化元素和中國人民的思維方式注入電影,既讓觀眾體驗到濃濃的人情味,也讓中國文化元素有了新表達。
“鄉土情懷”元素直抵人心。在電影全篇,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就是“家”。以太陽急劇老化、帶著地球“流浪”開篇,人類就開始了對“家”的守護和渴望。面對希望,航天員劉培強和以王磊為隊長的救援隊成員,選擇為共同的家園戰斗;陷入絕望,人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鄉土情懷”始終是中國人心中難以割舍的情感,中國人深愛著腳下的這片土地,不論距離多遠,遭遇怎樣的挑戰,都愿朝著家的方向努力前行。正是這份“鄉土情懷”的真摯情感,讓人們有了“帶著地球一起流浪”的念頭,奠定了整個電影故事的發展基石。也正是這份“鄉土情懷”的真實溫暖,引發了無數觀影者對電影內核的共鳴和點贊,成就了電影不斷攀升的票房。
“與天抗爭”元素蘊含希望。“希望是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只有敢于“與天抗爭”,才有生的希望。從山擋路移走山的“愚公移山”、海成災填掉海的“精衛填海”、天破了補起來的“女蝸補天”,到筑人墻堵決口“抗洪水”、手扒廢墟指甲脫落“抗地震”,“與天抗爭”的豪情早已融入中國人的血脈,而這與面對末世求生的電影主題不謀而合。即便太陽急劇老化、2500年的“流浪之旅”未必定能成功,人類依然選擇離開太陽系;即便科學家已經測算沒有可能,人類依然用空間站的燃料以死相搏;這就是中國人“與天抗爭”的豪情,始終堅定“人定勝天”,不退縮、不放棄,甘于奉獻、不懼犧牲,用堅持和努力點燃希望,走向美好。
“世界大同”元素助力共生。“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幾千年來,世界大同、和合共生一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實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立足與此。電影中,全人類采用“飽和式救援”重啟發動機也是起源與此。與西方科幻片不同,《流浪地球》并沒有采用超級英雄拯救地球的慣用敘事套路,而是以40余萬人、5000臺發動機、7萬個火石,以及劇情最后各國救援隊調轉車頭,駛向背離家園的方向等宏大場景,講述了全人類集中力量成功拯救自我的故事,成為了科幻片中的“一股清流”。而這就是中國人對未來世界的清晰理解,對“世界大同”理念的深刻闡述。
《流浪地球》,既用探索創新立起了中國科幻電影的里程碑,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也用恢弘場景呈現了中國文化元素,提供傳播弘揚中國文化的新表達。在為《流浪地球》收獲高口碑點贊之時,更期待其成為中國科幻電影蓬勃發展的預兆,讓中國文化在新表達中更好傳播,為共同發展匯聚更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