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節起,關于《流浪地球》的話題一直居高不下。截至今日,它的累計票房39億,并成為近五年來中國電影在北美票房的最高紀錄,更被媒體評價為“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紀元”。
影片故事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在《流浪地球》里,有人看到了中國科幻片的崛起,有人看到了理性與感性之間的抉擇,而筆者看到的是人類的渺小與偉大,以及“小”與“大”背后的“中國擔當”。
看完影片,筆者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在浩瀚的宇宙中,人類如此渺小。如果說,地球猶如浩瀚宇宙中的一粒沙,那么人類便是更渺小的存在了。影片開場,由于太陽災變,全球有一半的人面臨死亡。沒能進入地下城的這群人,當知道自己將迎來死亡的那一瞬間,也只剩無奈與絕望。雖然,太陽急速老化是科幻出來的,但我們應該意識到,依賴于自然生存的人類,面對生態環境的崩潰,是多么的渺小與脆弱。南極洲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尼亞加拉大瀑布被凍住……諸多自然現象顯示,人類肆意的污染和破壞,已讓脆弱的生態系統逐漸崩潰。頻發的極端天氣,造成大量死亡事件,人類終究嘗到了自己種下的惡果。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作為人口大國和發展中國家,在綠化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上,中國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面對這份責任,中國體現出了大國擔當。近年來,我國一直默默地做著很多努力,退耕還林、陡坡地治理、建造防沙林……這些實際行動,為地球帶來了好的轉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推特表示:是中國和印度的行動主導了地球變綠!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計其數的中國人用汗水與努力,以“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將碧綠還給山林,把蔚藍還給天空,我們在生態保護道路上的每一個腳步,都指向偉大與光榮。
相較于人類的渺小,影片無處不彰顯著人類的偉大。當太陽系不再適應人類生存,人類制定出“流浪地球”計劃,這是人類“智慧”的偉大;當地球被木星引力干擾瀕臨毀滅,人類不懼犧牲全力以赴地拯救地球,這是人類“勇氣”的偉大;當全球陷入生與死的共同抉擇時,不同膚色、不同國家的人通力協作,這是人類“團結”的偉大。對比千篇一律的個人英雄主義大片,《流浪地球》強調的是災難面前全人類跨越種族不同、摒棄國家差異的團結,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當看到各國正在撤退的救援車輛集體掉頭時,心中涌起一陣暖流,這一刻,家庭、國家凝結成了家園,人類締結為“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蘊含著傳承千年的中國智慧,指明了人類文明的前進方向。當今世界各國的相互聯系與依存也日益加深,與此同時,當今人類面臨的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非常突出。面對層出不窮的各式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單獨應對。“流浪地球”計劃的實現依靠的是各國的團結協作,沒有這個基礎,全球人類恐怕也只能坐以待斃了。在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倡導中,中國展現了“以義為利、舍我其誰”的境界與擔當,通過一帶一路、生態治理、脫貧攻堅等實踐,以自身發展帶動人類社會共同進步,擘畫了亞洲乃至世界發展的光明未來。
雖說《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片,但從影片反映的社會現實和引發的深層思考來說,它都是當之無愧的票房冠軍。希望觀眾在獲得視覺享受的同時,能以小見大,感受其中的中國擔當,并對個體、對集體有更深入地思考。最后,筆者將影片中“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選擇希望”這句話送給大家,希望我們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能多一分堅定與勇氣,向未來迸發。
文/秦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