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2月22日電 題:“高峰”為何“不顯峰”?——“老春運”談“新三樣”
新華社記者余賢紅
高鐵像公交,全程可自助,站內能換乘……元宵節后客流高峰依舊,南昌火車站“老春運”劉建江撫今憶昔,感慨不已。“候車棚、高欄桿、進站‘長龍’,多少年來的春運‘老三樣’,現在已沒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高鐵時代便捷又舒心的‘新三樣’。”
南昌站副站長劉建江工作后經歷了20年春運,在他印象中幾乎每年春運車站都會在廣場搭建上萬平方米的候車大棚,以避免旅客在風雨中候車。即便如此,車站也只能允許旅客提前兩小時進站。為規范秩序,車站還不得不在廣場外圍設置高欄桿,只留少數幾個進站口。
“讓旅客走得了、走得安全是過去的目標。”劉建江說,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車站客運能力與旅客出行需求不匹配,每年春運都是“如臨大考”,感受最深的是緊張、忙碌和疲憊。“參加工作第一年是在窗口售票,春運高峰期間,從早上七點到晚上八點,買票的隊伍幾乎看不到頭……”
變化的發生就在這幾年。隨著南昌西站、南昌站東站房的相繼啟用,兩個車站目前共計擁有5萬平方米的候車室,候車大棚、廣場欄桿成為春運往事。即使在春運最高峰時期,偌大的售票廳里也難得一見購票“長龍”,廣場上過去每年都要啟用的應急售票廳今年連門都沒打開過。
劉建江掰著手指頭數著如今春運的“新三樣”:“一是高鐵像公交,‘高峰不顯峰’;二是全程可自助,彰顯‘科技范’;三是站內可換乘,出行更順暢。”
先來看高鐵。劉建江說,普速車時代,南昌站主要是上午集中有列車到達,下午集中發車,由此導致車站客流較大。進入高鐵時代,如今從早到晚“均衡發車”,有效地分散了車站客流,加之高鐵網絡更完善,即便每年春運旅客發送量都在增長,擁擠感卻越來越小。
再說說科技。今年春運,全國首家自助無人售票廳亮相南昌西站,可為旅客提供購票、取票、退票、查詢、制證等“一條龍”服務。27臺自助刷臉機讓旅客實現5秒進站,掃碼按摩椅還能讓人們候車間隙盡享輕松一刻。
最后看換乘。劉建江介紹,客流高峰期,南昌站中轉換乘旅客占到旅客發送量的20%,先出站后進站的換乘模式讓過去買聯程車票的旅客感到不便。為此,南昌站優化旅客站內中轉換乘流程,設置中轉換乘旅客專用通道,不出站直接進候車室,大大節省旅客時間。
“從‘老三樣’到‘新三樣’,變化實實在在。總的來說,如今的春運少了些緊張忙亂,多了些自在從容。”劉建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