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胡路
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三農”領域有不少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落實工作,鞏固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為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為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基礎。(2月20日 人民日報)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新春伊始,黨中央發布“一號文件”,連續十六年聚焦“三農”工作,充分彰顯出做好“三農”工作特殊重要性。尤其是當前,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越是風險挑戰疊加,越是要守住“三農”這個戰略后院,發揮好“三農”的壓艙石作用。立足“三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新部署,各地要精準對標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認真落實脫貧攻堅“底線任務”、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踐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四個優先”、遵循農業改革“八字方針”,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地落實,“三農”工作的硬任務如期完成。
落實“底線任務”,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所謂“底線任務”,就是首要任務、基礎任務,必須不折不扣完成好的任務。如果底線任務都沒有完成好,其他硬任務就不可能完成好。各地要自覺把脫貧攻堅擺在“三農”工作的首要位置,壓實脫貧攻堅的政治責任,咬定既定脫貧目標,落實已有政策部署,瞄準制約深度貧困地區精準脫貧的重點難點問題,注重發展長效扶貧產業,著力解決產銷脫節、風險保障不足等問題,不斷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抓好“三年行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于農民而言,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有提升生活水平的訴求,也有美化亮化居住環境的需求。各地要對照農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全面推開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更高標準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畫好本地人居環境整治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對標對表廣泛開展村莊清潔行動、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最美庭院創建活動等,確保到2020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階段性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干凈整潔有序,村民環境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
踐行“四個優先”,夯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基石。一直以來,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問題是制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就當前看,農業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只有把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的政策導向牢固樹立起來,動真格、見真章,才能補齊短板,更好發揮“三農”的壓艙石作用。各地要自覺把落實“四個優先”要求作為做好“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績考核聯系到一起,層層落實責任。優先考慮“三農”干部配備,優先滿足“三農”發展要素配置,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優先安排農村公共服務,徹底消除開展“三農”工作“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
遵循“八字方針”,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改革從農村起步,也必將在農村深化。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只有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才能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各地要認清農村改革的系統性、全局性,準確把握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在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等方面持續發力,確保順利完成到2020年承諾的農村改革發展目標任務。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只要全國上下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對標落實好各項硬任務,就一定能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為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為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基礎。(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