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訊(中工網記者 白勝利)2019年2月21日,離開了心心念念的廠房;褪下了身著幾十年的工裝;告別了共同奮斗的工友與學生,58歲的他走了,但他的故事和精神永遠地留在了這片自己深愛過的地方。他就是優秀共產黨員、上海電氣液壓氣動有限公司液壓泵廠數控工段長李斌。

李斌工作室研發 中工網記者白勝利攝
前人沒有走過的地方不等于沒有路,他要試一試
1980年進入上海電氣液壓氣動有限公司液壓泵廠,成為一名小小的學徒工。那時的李斌已經立志要成為一名好工人,決心要在工作上干出點事情來。欲先成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當時要想成為一名好的學徒工,沒有扎實的基本功肯定是不行的。他就虛心向廠里有經驗的老師傅求教,抱著一把已經報廢的刀具就開始慢慢地磨,潛心攻克磨刀這項入門難關。憑借著一股子不服輸的鉆研勁,四處向車間師傅們虛心學習。作為車間里最重要的四項技術關卡——車、鉗、銑、磨——很快就被他熟練掌握,迅速地成為廠里的技術能手。

李斌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企業供圖
只是成為一名合格的工人并不能滿足李斌那顆積極向上的心。1982年他進入上海電視大學機械制造業專業學習,3年的刻苦努力,他帶著電大三好學生的殊榮回到了廠里。深知學無止境的他契而不舍地自學起英語、德語,進修數控理論和應用技術,在鉆研技術的同時他深深地為國內的傳統金屬切削加工模式而擔憂,高科技數控化加工方式一旦正式引進國內,那些已經延續了幾十年的老式機床背后的工友們和整個行業又將何去何從。
改革開放的春風將國外的新設備新技術帶到了中國,他也迎來了難得去國外交流培訓的機會。但是去參加交流只能是學習最基本的加工技術,外國工程師將整個數控機床的關鍵技術劃分在工藝、編程、電氣、刀具4個不同的部門,每次都是四位工程師對整個設備進行聯合調試,像他這樣的“交流生”只能之后進行簡單的機械操控。但他不甘心,又一次“鉆牛角尖”跟自己較起了勁。白天在操作機床的時候,抓住每一個機會和“洋師傅”請教相關知識,將原本需要四位工程師共同聯手才能搞定的機床操控技巧記在心頭。晚上就將白天的“資料”仔細整理出來,做筆記、測數據、畫圖紙、制作程序。不久他就成為第一個中國調試工人,并開始指導外國人上機操作。這讓無數外國人了解到中國工人在原本空白的數控機床領域也同樣有著“天賦”,中國工人不僅僅在機床操控方面“巧”,更有著對于技術的“精”和鉆研的“勁”。
奉獻祖國才能實現人生價值,他有自己的選擇
隨著在交流培訓期間的過人成績,他引起外國廠商愛才之心,向他許諾眾多優厚待遇,卻依舊擋不住那顆報效祖國的拳拳之心。遠在海外的李斌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向黨組織立下決心,一定要全力以赴學好技術,為中國工人爭氣添光。1991年學成歸國之后他如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他對自身的要求更高了。

圖為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高壓軸向柱塞泵/馬達項目核心部件柱塞環,缸體,柱塞 中工網記者白勝利攝
從國外引進滿是外文的寶貝讓工友們感到格外陌生,原本技術嫻熟的老師傅們也都有些放不開,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把這些寶貝給操作壞了。李斌為了讓大家更熟練地操作這些設備,開始大膽創新對這些設備進行國產化改良,僅原先的2CNC數控機床的加工范圍就擴大到了12種,對6種型號柱塞的環槽割刀進行改造,工作效率整整提高了10倍多。
不知道畫了多少張圖紙,進行過多少次實驗,一套國產數控機床的新程序完美移植到國外設備上,實現了原本從生產結構單一到多元化的轉變,為企業節省了大量的資金成本。
李斌帶領著項目組在2009年度獲得了“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85年公司便開始從國外引進最先進的6系列斜軸式軸向柱塞泵/馬達技術。但由于對消化吸收技術、制造工藝、材料選擇、加工設備等各個方面的不足,產品質量總是差那么一點。李斌便主動站出來承擔攻關任務,帶領團隊攻克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關,打破了外國廠商的技術壟斷。成功地將柱塞環以及其他的11項關鍵技術國產化。產品的關鍵技術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相關技術先后申請了19項發明專利及21項實用新型專利。實現了高端液壓元件的全面國產化,改變了國內基礎液壓件技術的落后局面,對整個行業產生重大變革和現實意義。
李斌經歷過液壓泵廠虧損、調整、變遷等重大時刻,由于業務能力突出,許多同行企業都想高薪聘請他,但他卻從未有過動心。會的技能越來越多,榮譽和贊美也隨之而來,這些并沒有讓他迷失自我,始終駐守在工作一線,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轟鳴的機器與攻克技術。用他的話講,只有用自己的勞動、自己的汗水奉獻給我的祖國,奉獻給培養我的企業,才能夠真正實現一個人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