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根據我國殯葬改革的目標,在火葬區要全面推行骨灰集中規范安葬,鼓勵骨灰格位存放、樹葬、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到2020年生態安葬比例計劃達到50%以上。
生態安葬方式 節地又文明
在青島嶗山,36萬畝山林中散布著6.5萬座散亂墳墓,東陳村原先有20畝墳地供村民安葬逝者,但是近年來隨著墳頭越來越多,20畝墳地早已不夠用了。
亂埋亂葬不僅占用林地,還帶來了巨大的消防壓力,去年開始,當地利用山上的廢舊石坑在每個鄉鎮建起了地宮式懷念堂,并為村民免費提供莊重簡樸的安葬儀式,目前建成的懷念堂可以滿足當地20年新增骨灰需要,預計節約用地近2000畝。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區委書記江敦濤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區委書記江敦濤:我們嶗山36萬畝林地歷史上的幾次火災都跟清明祭祀有關系,并且墓地建設占用的本身就是山林地,如果不及時改革的話引發森林火災的隱患是很大的,并且隨著墳墓的不斷增多,占用的山林地也不斷增多,所以這兩本賬我們要給老百姓算清楚。
懷念堂建好后,政府通過加大宣傳、財政補貼等方式,鼓勵居民集中安葬逝者。
張秀美老人的老伴十幾年前去世后葬在山上,參觀完村里的懷念堂后,他主動申請把老伴的骨灰從山上遷入懷念堂。
張秀美:我老伴原來在山上,周圍雜草都很亂了,我到懷念堂一看,挺好的,還節約耕地,我就跟子女商量把我老伴遷進來了。
公墓發展日趨生態化、藝術化、園林化。
過去人們對墓地的印象幾乎都是墓碑林立,不僅占地大,還容易造成土地硬化,近年來全國各地都相繼推出生態墓園建設,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北山生態墓園,采取骨灰存放、樹葬、草坪葬等節地葬法的占到95%以上。
【同期】北京市民 馬女士
我感覺這種方式特別好,我每次來就像到了一個公園,沒有傳統墓地一片片墓碑的那種壓抑感,感到心情很輕松,對逝者尊重對生者也是一種安慰。
【正文】
民政部的最新數據顯示,近年來,北京、上海、江蘇等地節地生態安葬率提升較快,根據民政部等16部門聯合印發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全國火葬區的骨灰格位存放、樹葬、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比例將達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