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昨天(19日)從國家衛生健康委獲悉,為降低嚴重創傷的死亡率及致殘率,我國已建成500多個縣級創傷救治中心,創傷死亡率比3年前下降了40%。
我國每年因交通事故、墜落、機械傷等導致的創傷大約6200萬人次,其中死亡人數達70萬到80萬,在45歲以下人口死因中排名第一。臨床研究表明,嚴重創傷患者在1小時以內轉診到有救治能力的治療機構去,才能得到有效救治。以前,很多農村偏遠地區的嚴重創傷患者,由于缺乏創傷救治條件,不得不轉院到大城市救治,在轉院過程中容易耽誤治療,危及生命。2016年以來,全國從事創傷救治的醫療機構和專業人員聯合成立“中國創傷救治聯盟”,制訂嚴重創傷救治規范,優化創傷急救流程,構建以縣級綜合醫院為核心的區域性創傷救治體系。

中國創傷救治聯盟主席 北大人民醫院院長姜保國
中國創傷救治聯盟主席 北大人民醫院院長姜保國:在每一個200萬以下的人口區域內,有生命救治的創傷中心,另外我們又設置了4到6個區域的創傷救治點,確保在生命危險的情況下,15分鐘到20分鐘就能轉到有生命救治能力的醫療機構。
有了縣級創傷救治中心,大大節省了救治時間,項目試點區域內,院前轉運時間也就是病人從上救護車到到達醫院的時間,從3年前的45分鐘下降到21分鐘,創傷死亡率下降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