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通訊員 何皎月 范小翠 李青松)2018年4月12日,黃岡市取得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資格。浠水縣以示范區創建為抓手,推進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
一只蝴蝶扇動翅膀,引起一場龍卷風
跳舞、散步、唱歌、奏樂……
浠水雜技館前的文化廣場熱鬧起來。
姹紫嫣紅的霓虹燈,歌舞歡騰的畫面,倒映在月湖之中。月湖活了。
自帶喜感的外形,優越的環境,市民在歡聲笑語中揮灑著幸福,讓酷似菠蘿的浠水雜技館賺足了人氣。
自2018年5月全部完工之后,浠水雜技館成為浠水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高峰期每晚接納5000多名市民。
10月24日試運行以來,館內為市民開展雜技表演6場,館外舉辦大型市民活動10多場。
“菠蘿”紅了。
浠水文化建設、發展的“菠蘿效應”,正惠及著城鄉百萬居民。
一批設施提檔升級,提升人們幸福感
這是一條從浠水縣城通往風光旖旎的白蓮河國家濕地公園的鄉村公路,一路貫穿著浠水自然風光、文化特色。到白蓮鎮,路旁矗立的白蓮河旅游接待中心三棟風格統一磚黃色樓房,一下子抓住我們的眼球。
“我們將在白蓮河旅游接待中心一樓大廳里建一個圖書館,整個二樓800多平方米建鎮里的文化館。”
1月11日,浠水縣白蓮鎮黨委副書周勇,帶著我們參觀鎮文化站場館建設。他表示,將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與旅游接待中心建在一起,不光為鎮里的居民服務,也可以為游客服務,提高文化場館利用率。
雨、雪、陰天……2019年的1月上旬的天氣,較往年似乎陰冷、惡劣些。但浠水縣圖書館的改造、電子圖書館建設,一直在緊鑼密鼓地繼續。2618平方米的電子圖書館,將于2020年和市民之家一起整體完工后對外開放。圖書館要趕在學生們放寒假前開館。
浠水縣圖書館館長夏旺春介紹,圖書館位于浠水老城區,環境較復雜、館舍擁擠。2018年9月份,館里啟動升級改造工作,拆除了館門前的8間門面,遷出了館里的幼兒園,同時對內部硬件、軟件都進行了升級。
改造縣圖書館,重新裝修縣文化館,重新布局縣博物館革命史展廳和聞一多紀念館展陳……2018年,浠水縣級“四館”整體提能升級,全縣13個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達標建設和村級文化廣場建設工作全面推進。到目前,關口、蔡河、白蓮、洗馬、綠楊等5個鄉鎮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在建,村級文化廣場共建成352個。
一批專業和社會文藝團隊,活躍群眾文化生活
1月11日下午,天空中又飄起了小雨。
浠水經濟開發區翟港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舞蹈室里,翟港社區舞蹈隊的隊長劉風多,帶著10幾個姐妹練起了舞蹈《唐風古韻》。
“我們這支舞蹈得了全市第四屆廣場舞大賽一等獎,馬上又要參加縣里的春晚。”
劉風多表示,自從社區建了舞蹈室,姐妹們跳舞再也不用怕天氣不好和擾民了。隊員們通過跳舞身體好了,人自信了,個個爭當文化服務志愿者。隊員70多歲的李萍還經常去周邊鄉村舞蹈隊開展免費廣場舞教學輔導。2018年,翟港社區舞蹈隊參與惠民演出10多場。
鼓書協會、黃梅戲友、京劇票友、音樂家協會文化交流基地;百姓大觀園、農民電影院、農家書屋;鄉村大舞臺、廉潔文化輕騎兵小分隊……一走進浠水經濟開發區蘆河村,村級文化設施應接不暇。
“不吹牛,我村的農家書屋使用率是全縣最高的。”蘆河村黨支部書記袁志軍告訴記者,村里將農民電影院、鄉村大舞臺、農家書屋等設施建在一起,提高了各自的利用率。平時影院、舞臺上開展活動,吸引村里、游客前來觀看,中間有人會選擇來書屋休息看書。村里球隊、廣場舞隊隊員平時訓練累了,習慣來書屋看書休息。2018年,村里開展各類大型文化活動50多場次。
活動有場地有設施,文體活動有人免費培訓,傳統文化有人傳承,2018年浠水縣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縣楚劇團、縣雜技團和鼓書協會、京劇票友等民間文藝團隊在基層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活動總計600余場;全縣26支放映隊全年放映農村公益電影7882場,廣場電影240場,校園愛國電影980場,共計9100余場;“文藝輕騎兵”開展“十九大宣講”“掃黑除惡”“精準扶貧”“軍地聯歡”主題演出100余場;“書香浠水共創閱讀家園”和“品味書香追逐夢想”主題宣傳周活動掀起全民閱讀高潮;流動圖書車廣泛開展“圖書五進”活動;“四館一站”累計接待群眾近40萬人次。
一脈相承的地方文化,點亮文藝百花園
一桌,一鼓,一板。在浠水十月老年文化活動中心、浠水鼓書保護傳承基地的舞臺上,鼓書藝人余克軍、徐容秀為我們現場自編了一段鼓書“脫口秀”。
浠水鼓書是一門說演唱相結合的藝術,據文字記載,屬于南派黃孝鼓書,起源于康煕年間,始祖柳敬亭,咸豐年間傳入浠水縣。鼓書輝煌時浠水縣說書藝人達到400多人。
余克軍擁有一大批粉絲,每天都會在各大書場來回奔波。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鼓書逐漸“絕聲”。2008年,就在鼓書快被人們遺忘之時,浠縣文化館積極籌備將浠水鼓書申報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個特大喜訊重新燃起了余克軍等鼓書藝人的熱情,近年來,他們一直致力說鼓書,傳承藝術。
“從67年學說鼓書至今,我教授了徒弟31人。這兩年,除了說老書外,鼓書協會還結合縣市的中心工作創作了一批新作。”
余克軍說,鼓書協會圍繞宣講十九大、“十進十建”、“掃黑除惡”等,創作編排的晚會節目《精準扶貧·掃黑除惡》在全縣巡演近30余場。創作的《黨的惠民政策好》《精準扶貧得民心》等20多個鼓書節目,深受觀眾喜愛。
浠水鼓書、洗馬花燈、巴河天獅、龐安時傷寒病診療法、浠水雜技、浠水民歌,近年來浠水成功申報6個省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這些非遺成功申報,讓浠水的特色文化傳承發展迅速。
僅2018年,浠水雜技團與武漢雜技團聯合打造了湖北雜技品牌節目《江城》,打磨排練了《球技》《車技》《轉碟》《太空慢步》《力量》《鞭技》《飛斧》《綢吊》等節目。
《浠水民歌》在參加山西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群眾文化系列活動中,浠水民歌傳承人周白、李柳媛榮獲優秀歌手獎。在黃岡市第七屆鄂東民歌大賽中,周白、李柳媛獲專業組第三名,曾春榮獲專業組優秀獎。
非遺項目保護名錄,浠水四大名人龐安時、姚明恭、陳沆、聞一多,“四大農民作家”魏子良、徐銀齋、王英、張慶和,全國第11屆“群星獎”金獎楚劇小戲《賣雞》,王金石創作的《鄂東將軍圖卷》……當我們走進重新裝修的浠水縣文化館,如同窺見“全楚文鄉”的美譽之源。
傳承文脈,促精品創作。2018年,浠水改編打磨的大型傳統精典楚劇《馬前潑水》于9月22日在“七藝節”上參演,獲得評委及同行們的好評。
一場文旅發展風,堅定文化自信和文化擔當
鹽文化主題墻繪、鹽文雕塑、鹽文化文字介紹,鹽文化展覽館……鹽客樹村人將“不等、不靠、不停步”的“鹽客”精神刻在墻上,記在文字里,更是根植于人心。
作家寫村歌、教授寫村志、書畫家游覽留墨……鹽客樹村人將鹽文化“發酵”,文化留得下來,走得出去。
位于蘭溪鎮東南部、版圖面積僅2.5平方公里的鹽客樹村深入挖掘特色“鹽文化”的同時,提升村級“顏值”,促村級經濟發展。村里先后投資300萬元,成立了板栗專業合作社和蔬菜專業合作社,興建板栗園1000畝,蔬菜園500畝,解決60多名貧困人口就業,每年為村民增收1100元。自2009年起,先后獲得湖北省文明村,湖北省宜居村莊,湖北省生態村和湖北省綠色村莊。
提及鄉村振興目標,村黨支部書記李如意說,打造集“旅游、觀光農業、互聯網農業、物聯網產業、鹽文化產業”為主導的生態村莊。
浠水縣將文化自信轉化為文化擔當,鹽客樹僅是村級代表。2018年7月18日,在千年古鎮、詩人聞一多的故里巴河鎮傳來喜訊,總投資30億元的南國詩都·巴河古鎮項目正式啟動。
今年5月,浠水擦亮“詩、藥、茶”三張名片,舉行文旅項目招商推介簽約活動,現場簽下5個項目,總協議投資74.18億元。
其中,“南國詩都”以南方詩歌文化為脈絡、浠水名人為主線,形成與詩詞相關產品研發、文化包裝、教育培訓、文化旅游產業為一體的功能體系;聞一多文化小鎮項目充分體現巴河特色及文化;“中國香都”涵蓋高科技產業、文化產業、大健康產業、生態產業、旅游觀光產業、種植業、綠色精深加工產業;龐安時健康養生文化小鎮建設中醫藥產業園、文博園、植物園,布局中醫藥學術區、商住區、頤養區,創新創意創業基地、影視文化拍攝基地、中藥材種植基地……
做強文化產業、驅動經濟發展,正在成為浠水的共識。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