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中國女足奠基人之一、前女足國家隊主教練商瑞華及奧運游泳冠軍錢紅在浠水與小學生們合影
浠水是教育大縣,自古崇文重教。全縣有103萬人口,12.5萬名師生,251所各級各類學校,這里曾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學科競賽耀荊楚,北大清華年年有。”
然而,走過歷史的輝煌,浠水教育一度面臨嚴峻挑戰:高考質量不優,辦學條件不好,教師隊伍不強,教育發展不均衡等。
2016年,浠水奏響教育振興發展最強音——以問題、需求、效果為導向,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擺在優先發展位置,對教育的投入每年保持2%以上的增長,建設學校,補充教師,全面推進“三化三改”,努力實現后發趕超。
一路走來,成效初顯。2018年,浠水各類學校標準化、規范化達標率達到88%、中考優秀率22%、高考一本上線率21.3%,分別比2016年提高 18%、2.1%、5.8%,教育綜合考核排名連年遞升,跨入黃岡市先進行列。

圖為:浠水縣師德師風報告會
站在高點 走好教育振興之路
時間回溯到2016年3月19日,在浠水縣教育工作會議上,該縣教育局局長任曙光坦言“浠水教育現狀堪憂,在市里開會如芒在背、如坐針氈”,他認為主要表現在——
浠水是黃岡唯一一個沒有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的縣,代表浠水最高教育水平的浠水一中一直在全市后幾名徘徊,學校建設水平同周邊縣市比落后3年至5年,有近四成的學校缺功能教室,有近一半的學校沒有規范的運動場,不少學校沒有系統的管理制度,上述現狀說到底還是辦學不標準、不規范。
“這與浠水曾經的教育強縣歷史不符,與浠水百萬人口大縣地位不符,與廣大人民對教育的期望不符。”2017年,在浠水歷史上規格最高的全縣教育工作大會上,浠水縣委書記黃強胤的話振聾發聵,決心要把教育振興擺在與招商引資同等地位,作為“一把手工程”,拿出血本,出硬招、出實招,一抓到底,重振浠水教育輝煌。
在浠水縣委、縣政府看來,其一,教育事關千家萬戶,辦人民滿意教育,應該是民生最基本的內涵,也是黨委和政府最基本的職責;其二,一個地方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育事業的發展,辦好教育才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
教育是一個全面系統工程,涉及政策支持、學校布局、教師供給和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等,需要站在高點,用戰略的眼光,定框架、搞設計、給政策、下文件。為此,浠水縣委、縣政府出臺了《振興浠水教育行動計劃》這一“含金量”高的政策性文件,縣政府配套下發了“行動計劃責任分解通知”這一推進落實最實的工作方案和路線圖,從頂層設計入手,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破除制約浠水教育改革發展的系列問題。
這一行動綱領,明確了浠水教育目標,到2020年實現“五個發展”:全縣教育進位發展,全縣教育工作綜合考評進入全市前三位,教育發展水平進入全省第一方陣;學前教育普惠發展,學前3年毛入園率達到90%以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階段均衡發展水平居全市前三位;高中教育提升發展,高中綜合評價進入全市前列,浠水一中綜合占位進入全市第三,全省20強;職業教育跨越發展,聞一多職業技術學院建成職業名校。

圖為:孩子們在交警指導下學習交通指揮手勢
破解難點 聚積教育振興之力
如何實現上述目標?隨同《振興浠水教育行動計劃》一起推出的有未來5年學校建設清單、教師補充清單(“兩個清單”),旨在破除學校不足、教師不夠、運轉不暢等三大“瓶頸”。
建設學校、補充教師,錢從何來?浠水縣長付宇的回答是“錢的問題由我們縣委縣政府想辦法”——寧愿政府為錢發愁,不讓群眾為教育發愁。浠水的思路是,采取“多條腿”走路的辦法,統籌上級資金,擠出本級資金,引進社會資本。
2016年至2018年,浠水縣教育支出分別達到9.785 億元、9.979億元、10.287億元,每年保持2%以上的增長。2016年一次性安排資金6500萬元化解三所高中的債務,讓教育減負前行;2017年一次性增加4000萬元,用于支持浠水一中發展、北部山區學校建設等;2018年縣級財政增加教育預算9523萬元,繼續支持一中發展、體音美教學政府購買服務、教師體檢及培訓、教科研經費等,各類學校生均經費及教師改革性津貼等各項待遇全部落實到位;今年繼續增加4000萬元主要用于農村“兩類學校”建設及新高考改革。
在推進教育振興中,浠水縣委、縣政府堅持圍繞群眾最急、最需、最盼的問題,精準施策,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優布局——圍繞群眾反映的上學難、大班額問題,聘請華中師范大學專家團隊,結合浠水實際制訂《浠水縣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2018-2028)》,聘請黃石市城鄉規劃建筑設計院制訂《浠水縣中小學幼兒園布局規劃(2018-2020)》,按照“發展城區學校、增加鎮區寄宿制學校,辦好鄉村學校,逐步消除城鎮大班額”的思路,科學調整全縣教育布局規劃,高中進城區由7所調減為5所,理工中專整體外遷新建,整體搬遷實驗中學、新建散花新區九年一貫制學校,新建城區及重點鎮中心小學4所,新建公民辦幼兒園20所,將規劃區內清泉鎮所轄2所中學、4所小學納入縣直學校,共組建6個教育集團,確保到2020年消除大班額。
優環境——圍繞群眾反映的學校條件差、校園安全等問題,實施全面改薄工程。累計投資4億元,新建、改擴建教學及生活用房17.2萬平米,改造運動場12萬平方米,全縣中小學的硬件達標率達到80%以上,建成公辦幼兒園17所、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94所,所有學校均建立了安全監測視頻系統,全面推行“明廚亮灶”。今年安排資金1.36億元啟動南城小學、團陂鎮小、洗馬鎮小、黨政幼兒園、十月幼兒園等項目。
優質量——圍繞群眾關注的教育教學質量問題,實施質量提升工程。首先完善教師長效補充機制,近3年來招錄教師808人,補充教師的人數超過前10年總和,招錄人數居全市第一,90%補充到農村學校,教師平均年齡由47.5歲降至42歲。全縣所有教師的改革性津貼全額納入財政預算,農村教師工資高出10%,且每月享受補貼500元。推進教師培養工程,近年來共培養省市縣各級骨干教師、名師930人,成立名師工作室3個,教師隊伍素質整體提升。為應對高考改革,該縣政府安排2000萬元支持一中發展、推進各高中選課走班。實施教學績效改革,出臺義教和高中質量監測兩個“三十條”,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上。“沒有土地,我們撥;沒有資金,我們籌;沒有教師,我們招。孩子的成長等不得,再窮不能窮教育。”在浠水縣委、縣政府如此的決心下,制約浠水教育的瓶頸,正在一一破解。

圖為:浠水思源學校童之夢幼兒園效果圖
聚焦亮點 變化源于“三化三改”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這是一所農村學校,教室和寢室全部安裝了空調,學生們在“冬暖夏涼”的環境里學習和生活。
在浠水縣關口鎮中學,12間教室配有柜式空調,29間寢室配有掛式空調。校長華林說,這是去年本地愛心企業家捐贈安裝的,學校每個月承擔7000元電費。“校園環境更美了,辦學條件越來越好”,這句話成為老百姓對浠水教育的共同印象。這種變化,源于浠水縣教育局啟動的“三化三改”——教育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建設;人事改革、績效改革、教育教學改革。“三化”:從推動學校辦學條件、管理、校長和教師專業對標達標;到規范招生、辦班、教材教輔、教育教學等辦學行為;再到實施學科教學教師信息技術裝備應用的全覆蓋等;“三改”從著手教師縣管校聘、推行校長負責制、教職工聘任制以及崗位設置管理等人事制度改革;到推動各學校績效考核改革,再到推進辦學體制、課程與課堂等教育教學改革。
一記記組合拳,招招用力,拳拳得分,形勢喜人——
浠水一中是該縣實施教育振興計劃的重中之重。走進這所由同濟大學規劃設計院設計的校園,歐式建筑莊重高雅的美感撲面而來,環境優美,功能完善。據校長郭黎明介紹,近年來,為了支持浠水一中的建設和發展,縣政府安排資金4500萬元化解一中債務,安排300萬元用于一中教師課時補貼,2017年一次性增加1000萬元用于一中發展,2018年安排1000萬元用于應對新高考。近3年來,通過綠色通道共為浠水一中引進高端人才20多人。

圖為:浠水一中全景圖
2018年,浠水一中一本上線率由2016年的44%提高到67.2%,百年老校再次煥發出時代的光彩。
綠楊鄉是浠水縣的一個山區偏遠鄉鎮。“過去,這里的學校是全縣最為破舊的,曾有許多家長舍近求遠,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隔壁鄉鎮甚至羅田讀書。”綠楊鄉中心學校占南云說,經過這兩年的努力,這里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學水平明顯提升,入學率和升學率提高,成為浠水推動教育振興的一個縮影。
走進綠楊鄉程畈小學校園,讓人眼前一亮:現代化的塑膠運動場,音樂、美術、科學功能室配套完善,設施齊備的學生公寓,留守兒童之家配有視頻的兩臺電腦供學生與父母隨時溝通,幾處“圖書交換站”前擠滿小孩。“過去,留守兒童只能在教室里看書學習,現在配齊了功能室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些都是均衡發展給農村學校帶來的可喜變化。”年輕的校長張偉說。

圖為:浠水三小
幾年前,浠水縣第三實驗小學還叫清泉鎮中學,與麻橋中學直線距離僅1公里,改建后成為浠水北城新區第一所小學,在校生很快增加到1500多人。“既滿足了城北新區兒童就近入學的需要,也緩解了城區其他小學大班額的難題。”校長周寶說。該校長期設有足球社團,孩子們在球場熱火朝天的訓練和激烈比賽的場景,已經成為實驗三小的一道最亮麗、最有青春活力的風景線。
聚焦亮點,我們看到,浠水教育振興之勢已成。“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任曙光表示,在浠水教育后發趕超的道路上,只有順應時代要求和群眾期盼,才能走得更遠更好。
以人民為中心辦滿意教育
——浠水縣委書記談教育發展
近年來,在黃岡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支持指導下,浠水縣始終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擺在優先發展位置,大力實施科教興縣、人才強縣戰略,努力推動全縣教育振興發展。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教育優先發展
浠水是教育大縣,在重振浠水教育輝煌之路上,縣委、縣政府高度統一認識,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時代要求和群眾期盼,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來抓。一是大動員。始終把教育事業發展作為打贏社會建設攻堅戰、建設全面小康的首要任務,做到教育發展優先規劃、教育投入優先安排、教育用地優先保障、教育人才優先引進、教育待遇優先落實、教育問題優先解決。2017年7月,縣委、縣政府召開高規格的全縣教育工作大會,發出總動員令,全縣上下逐步形成優先發展教育的共識和振興浠水教育的強大氣場。二是真投入。2016年至2018年,全縣教育支出分別達到9.785億元、9.979億元、10.287億元,每年保持2%以上的增長。三是強推進。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聽取教育振興情況匯報,審議通過《縣政府關于分解落實〈振興浠水教育行動計劃〉重點工作任務的方案》《浠水縣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文件,推進工作落實。
二、堅持以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為導向,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在推進教育振興中,堅持圍繞群眾最急、最需、最盼的問題,加大精準施策力度,推動教育均衡發展。一是優布局。按照“發展城區學校、增加鎮區寄宿制學校,辦好鄉村學校,逐步消除城鎮大班額”的思路,科學調整全縣教育布局規劃。二是優環境。累計投資4億元加快實施擴容改造工程,新建、改擴建教學及生活用房17.2萬平米,建成公辦幼兒園17所、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94所。三是優質量。探索推進教師“縣管校聘”,建立教師長效補充機制,2016年至2018年招錄教師808人,今年計劃招錄370人,教師平均年齡由47.5歲降至42歲。實施教學績效改革,出臺義教和高中質量監測兩個“三十條”,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上。堅持特色辦學,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實現“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群眾滿意率不斷提升。
三、堅持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目標,推動教育振興發展
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動員各方力量,舉全縣之力,促教育振興,辦人民滿意教育。一是增壓力。成立浠水縣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聘請專兼職督學38人,建立督學責任區制度,傳遞抓教育振興的壓力。堅持鄉鎮教育工作目標考核,分解學校建設清單、教師補充清單和振興計劃任務清單,定期督辦,確保事事能落地。二是破阻力。建立教育項目“綠色通道”,優先滿足學校建設用地,對符合規劃的公辦學校用地,無償劃撥提供。對學校建設免除行政事業性收費,經營服務性收費參照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按最低標準收取。三是聚合力。縣發改等部門統籌“十三五”期間全縣教育發展及學校建設布局規劃,分年度編制立項計劃。縣交通運輸局將農村學校進校道路納入鄉村道路建設規劃,優先安排建設。縣編辦、縣人社部門按照“一年一核、缺編補齊”的原則,及時補充教師。縣財政局優先保障教育經費,切實解決教育的實際困難。全縣形成了“大辦教育、辦大教育”的良好局面。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全省、全市教育大會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力推動浠水教育振興發展,為黃岡建設教育強市作出應有貢獻。
撰文:郭斯 陳恒 樂金雨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