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奧嬋 賀想 通訊員 張有科
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今年,我縣轉入脫貧成果鞏固提升階段的關鍵時刻,5月5日,市政協副主席、縣委書記陳武斌在全縣脫貧成果鞏固提升現場推進會上提出,以對標推進“八大工程”為抓手,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將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程作為其中之一來推進。溫泉鎮以馬塹村為試點,探索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治理模式,著力完善農村垃圾治理體系。
近日,本報記者來到馬塹村就農村垃圾治理工作進行探訪。
構建治理體系 狠抓落實強保障
馬塹村全村版圖面積1.8平方公里,共八個小組,971人,285戶。曾經,隨處扔,就地埋,放火燒……聽之任之、無人過問,“垃圾圍村”是村里的真實寫照,這幾年,馬塹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支書姜友清自豪地跟我們說:“這幾年村里人都養成了好習慣,如今再亂丟亂扔的人臉上都沒光。”
好的習慣源于好的制度。早在2010年,馬塹村就將農村垃圾治理作為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一項重點內容,大會宣傳、小會強調,逐家逐戶上門宣傳垃圾治理的重要性,組織村民代表前往浠水、恩施等地學習參觀。
最開始,村里配備兩名人員負責衛生。村支書姜友清介紹,一名人員負責省道的清掃,一名人員村主干道的清掃,清掃后垃圾收集,由村集體付費,平均每200元一車運送到甘塘坳垃圾處理場。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增多,加之沒有合理完善的制度,清掃負擔重、清掃人員不負責任等弊端不斷凸顯。
結合精準扶貧相關政策的公益性崗位,村“兩委”決定將兩名清掃人員擴充到六人,擴大清掃范圍到垸到組,家家戶戶配備垃圾桶、每個小組設置垃圾中轉箱一個,村集體配備垃圾運轉車一輛……
相應的,制定《農村垃圾治理實施方案》《環境治理村規民約》《垃圾分類處理方式》《河道溝塘道路保潔長效機制》《垃圾收運長效管理制度》《保潔員管理制度》《農戶“門前三包”制度》《環境衛生檢查考核細則》等二十多項有關制度。
村“兩委”負責哪方面的事情,小組長要承擔哪些工作,村民們自己需要做什么,什么崗位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制度劃分細致,堅決落實到位。
“保潔員實行一年一聘,分半年、年終兩次考核,70分以下不合格,80-90分良好,90-100分良好……”隨意翻開《保潔員管理制度》,保潔員崗位職責、保潔范圍、保潔要求,崗位待遇與考核一應俱全。
以前垃圾清掃每十天一次,如今是兩至三天一次,村組街道必須干凈整潔,垃圾中轉箱滿了隨時運走,“如果發現有不干凈的地方,一次口頭警告,兩次就直接下崗,”村財經主任姜育清介紹,因考核不合格,前年就直接下崗了兩名保潔人員。
去年,村垃圾由鎮開始進行統一轉運處理,實現了隨叫隨到。至此,馬塹村“戶收集、村轉運、鎮處理”的機制逐步完善。
與此同時,馬塹村在全鎮率先嘗試開展垃圾分類處理機制,投資6萬元新建可回收垃圾分類站和不可回收垃圾消化池,同時,積極樹立村民分類處置垃圾的意識,為每戶分發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兩個垃圾桶,并組織在家婦女、保潔員進行垃圾分類應知應會培訓,設置垃圾分類宣傳公示欄,向全村宣傳垃圾分類知識。
衛生檢查評比 直擊痛點顯成效
“按照‘三邊三化’工作要求,現將第二季度全村各小組的衛生檢查情況公布如下:一組道路比較干凈整治,全小組整體一般,較好的住戶有……二小組有某某家附近幾棟住戶家門口長年不干凈,三小組整體比較差,重點的是某某家、某某家……”這是馬塹村關于衛生評比結果下發一份公告,張貼在各小組。
公告中,沒有含糊其辭,直言不諱的點出哪個小組哪家衛生搞得好,好在哪里,哪個小組哪家衛生衛生環境差,差在哪里,寫的清清楚楚。
2016年,馬塹村開始推行衛生檢查評比制度,將衛生檢查評比列入村級常規工作,每個月組織八個小組長一起,塆塆落落、家家戶戶開展衛生評比,將評比結果張貼在各小組顯眼位置,讓人一目了然。
“這樣點名道姓的才會有效果,直擊痛點,才能讓村民們知道哪里需要改正,”姜友清說:“其次,村里人也愛個面子,大家都看著,自己被點名了臉上也掛不住,下次就會主動改正。”
去年下半年,村“兩委”將評比權限下放到各小組長,由小組長組織黨員代表在小組內開展衛生評比,將“最清潔、清潔、基本清潔、不清潔”四個等次評比結果張貼到各家各戶,村“兩委”班子成員定時定期通過看現場衛生、看設施配備進行抽查,不合格的結果進行重新界定。
“這樣一來,不僅村民有壓力,小組長也有壓力,”一組小組長姜保國介紹,每個小組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小組在抽查時落后,除了開展評比以外,每天閑暇時他就在小組內轉轉,哪里衛生不好就要及時清掃,哪戶院落不整潔都要上門說說,垃圾箱滿了就要立刻打電話清運……
誰受益誰付費 多方參與成合力
垃圾治理需要全民參與,不能村“兩委”班子一頭熱,2013年,馬塹村“兩委”意識到,要調動村民責任感,主動參與其中。當年,村“兩委”利用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議”方式召開代表會,在全縣率先提出探索“誰受益,誰付費”的農戶繳費制度。
經會議商定,一戶一個月收取2塊垃圾清運費,沿路店面的每年根據店面大小產生垃圾多少來收取200—500元不等,由各組小組長收取。收的生活垃圾處理費應當專項用于生活垃圾收運和處理。
“收費的目的不在錢多少,只為了培養村民的一種公眾意識,改變村“兩委”大包大攬的局面。”姜育清說,不管機制多完善,人的行為意識跟不上,前面掃后面扔,永遠改變不了“垃圾圍村”的局面。
因村“兩委”重視,很長一段時間,大部分村民認為垃圾治理是村里的事,與自己無關,甚至亂扔垃圾的行為更變本加厲,家里的垃圾不入桶不入箱,隨隨便便扔在路邊,“反正村里有請人負責打掃,”有些村民坦言。垃圾治理陷于“村里干、百姓看”的尷尬處境。
如今,村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誰也不愿住在垃圾如山的環境中,誰也不愿與蚊蟲為伍。因此,垃圾治理是大家的共同心聲。建立“誰受益,誰付費”的農戶繳費制度,通過繳納費用的形式,讓村民們無形的參與其中,增強他們的集體認同感和責任感,大家都是其中一員,誰也不愿落后,不僅監督自己,更能監督他人。
村民的意識有了大改觀。村一組78歲村民姜介山,在村里生活了一輩子,如今房前屋后,無一片廢棄紙屑、破爛雜物,門口放著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兩個垃圾桶。他說:“你制造了垃圾,有人幫你處理,付費是應當的,2塊錢,改變了生活環境,這錢花得值得!”
如今,沿著省道201進入馬塹村,在村主干道走一遭,家家戶戶門前收拾得干凈整潔,主干道上清掃得干干凈凈,所到之處無一片紙屑和臟亂雜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