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安,坐落于大別山南麓,是英雄的故鄉,更是信仰的高地。14萬英烈用生命詮釋的紅色記憶,與“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斗、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血脈相連,共同構成了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熠熠生輝的紅色基因。在新時代法治建設的征程中,紅安縣以大別山精神為引領,將紅色基因融入法治實踐,在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法治擔當中書寫了生動的時代答卷。
大別山精神最鮮明的底色是“信念”。在這片土地上,14萬紅安兒女為革命獻出生命,董必武等先驅開創的紅色法治事業,為新中國司法體系奠定了基石。今日的紅安法治工作者,始終以紅色精神為“根”,深入挖掘本地紅色法治資源,將董必武紀念館、七里坪革命法庭舊址等全國法治教育基地打造為“活的課堂”。黨員干部在此聆聽“行走的思政課”,中小學生通過“法治故事原址復活”感受歷史,群眾在“法景互融”的紅色旅游線路上觸摸法治初心。同時,紅色基因的傳承,讓法治工作隊伍始終保持“對黨忠誠、為民服務”的政治本色,筑牢了新時代法治建設的信仰根基。

“每三名紅軍戰士中就有一個是紅安人,每四名紅軍英烈中就有一個是紅安籍。”這句流傳的話語,道出了紅安人民與黨的血肉聯系。紅安縣法治工作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將紅色法治精神轉化為服務群眾的實踐。在基層治理中,創新“銅鑼聯防”模式,融合剛性執法與柔性調解,構建起“平安紅安”的共治共享格局;在鄉村振興中,培養“法律明白人”2000余人,推動法治力量扎根鄉村,化解矛盾于田間地頭;在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以紅色資源保護為切入點,修復革命舊址、打造法治景點,實現“法治為民、發展惠民”的雙贏……紅安縣法治建設工作的每一步,都彰顯著“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讓法治溫度浸潤百姓生活。

大別山精神賦予紅安法治工作者“勇當前鋒”的魄力。面對法治建設的新挑戰,紅安敢于探索、善于創新,以“法治紅安”為目標,構建“縣-鄉-村”三級法治文化陣地集群,省級法治標桿、鄉鎮特色陣地、美麗鄉村法治元素交織成網;以數字化賦能司法服務,無人機巡查、衛星遙感技術守護綠水青山,智慧司法提升治理效能;以“紅色+法治”融合路徑,打造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讓法治宣傳與文旅發展同頻共振;在服務大局中,以“法治護航”助力縣域經濟突破,GDP穩步增長,新興產業集群崛起,紅色老區正邁向高質量發展高地。

弘揚大別山精神,落實在法治建設上,關鍵在“傳承”與“創新”的結合。紅安縣不僅修繕革命法庭舊址、珍藏最早法律文書,更通過建立紅色法治遺存目錄、完善展陳體系,讓歷史“說話”;不僅凝練“樸誠勇毅”的董必武家訓,更將其轉化為新時代法治建設者的行為準則。在隊伍建設上,以黨史學習教育、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為抓手,清除頑疾、錘煉作風,鍛造出一支“信念堅定、執法為民”的鐵軍。紅色法治精神的傳承,正轉化為推動法治社會建設的磅礴動能。
從黃麻起義時期的革命法庭到新時代法治建設,紅安的實踐印證了紅色基因與法治建設的天然契合,大別山精神不是歷史的塵封記憶,而是流淌在法治工作者血脈中的精神密碼。它告訴我們:唯有將紅色精神與法治實踐深度融合,才能讓老區煥新顏;唯有以人民為司法工作的坐標,才能讓法治信仰扎根民心;唯有以擔當破局、以創新賦能,才能讓法治之路越走越寬。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紅安正以大別山精神為引領,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法治擔當,讓紅色基因在法治建設中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通訊員高雨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