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趙志剛通訊員王劍梁焱
歌不斷,舞不停。1月19日,黃石群藝館二樓小劇場,幾家文藝社團聯合為百姓奉獻一場精彩歌舞表演。場內座無虛席,掌聲不斷。這里是“百姓大舞臺”,每個周末都有精彩節目上演,觀眾免費領票欣賞。
近年來,黃石把文化盛宴送到百姓家門口,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社會文藝團體蓬勃發展,演繹文化惠民精彩大戲。
家門口看戲,感覺真好
上月底,大王鎮上街村文化禮堂熱鬧非凡,300多名群眾濟濟一堂,《貴妃醉酒》《紅燈記》《洪湖赤衛隊》等戲曲輪番上演,群眾看得如癡如醉。“在家門口看戲,感覺真好!”村民們無比高興,過足戲癮。
把舞臺搭進廣場、村落、社區,讓群眾出門就能唱戲、看戲。在黃石,近百個“百姓大舞臺”分布在社區和農村。同時,農村祠堂被改建成文化禮堂,打造百姓看戲、唱戲的大舞臺。目前,全市已改建1097個農村文化禮堂,每個自然塆都有文化禮堂,社區普遍建有綜合文化服務中心。
搭好舞臺,好戲精彩不斷。家住電廠小區65歲的曹云松老爹爹,每周六都會去群藝館看演出,“節目多樣,精彩耐看”。下陸區新星社區每年上演社區文化秀,居民秀戲曲、秀音樂、秀舞蹈,精彩紛呈。陽新排市鎮龍口村,有一支“娘子軍”組成的采茶戲社團,以村文化禮堂為舞臺,每月為村民唱大戲,村民看得入迷。
群眾文化節、“戲曲季·基層行”“文化力量·民間精彩”“百團大賽”“天天跳、周周樂、月月演”、文化惠民基層行……各種群眾文化活動常年不斷,全民參與格局逐漸形成。去年,群藝館上演節目39場,觀看群眾近1.5萬人次。
扶持社會團體,讓群眾唱主角
百姓大舞臺,一頭連著基層百姓,一頭連著社會文藝團體。他們來源于群眾,服務于群眾。
1月1日,黃石群眾藝術館,《枉凝眉》音樂在小劇場回響,黃石楚韻民族交響樂團正在這里上演《紅樓夢》演奏會。
這是個民間樂團,75名成員,平均年齡60多歲,有業余文藝愛好者,也有專業院校畢業的大學生。團長王志祥說,成員無報酬,完全憑興趣。2018年,樂團演出10多場,場場爆滿。
把舞臺還給群眾,讓群眾唱主角。黃石通過打造“美好新時代·百姓大舞臺”等文化品牌,不斷優化社會文藝團體的發展環境,扶持他們發展。該市先后出臺政策:有序免費開放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廳、堂、館、室,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常態化,對優秀團體實行獎勵。
在鄂東南楚劇團排練室,演員們正在緊張地排練現代楚劇《醒悟》。15年來,這家民營劇團每年演出100多場次,運轉較艱難。后來,該劇團入選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團長黃朝發說,去年演出50場,極大地緩解了資金壓力。
在群藝館排練室里,歌聲、樂聲不絕于耳。這里有5間排練室,免費向社團開放,18個社會團體常年在此排練。黃石楚韻民族交響樂團團長王志祥說:“政府購買樂團的演出服務,又有免費排練場,勁更足了!”
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黃石社會文藝團體蓬勃發展,各類團體1200余個、骨干5萬余人,已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生力軍,形成獨特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
精品迭出,群眾文化接地氣
群眾文化活動也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根據群眾需求創作,才能更接地氣。
《醒悟》講述主人公因沉迷于賭博,直至破產,最后終于幡然醒悟、吸取教訓的故事。黃朝發介紹,群眾提出要求,他們就開始創作。半年來,數易其稿,多名專家指導,終于創作成功。該劇一經演出,就受到觀眾與專家的高度肯定,入選第三屆湖北藝術節參演節目。
創作來源于群眾,服務于群眾。黃石建立群眾文化需求跟蹤反饋機制,文化演出實現由“單向輸送”向“雙向互動”轉變。《干書記巡堤》《醉美黃石》《反腐倡廉得民心》《放歌十九大》……一年來,黃石各級社團創作的200余個節目被搬上舞臺。
要數量更要精品。黃石建立文藝精品生產創作協調機制,將91件作品納入重點文藝精品項目庫,扶持創作。在專家指導下,碩果不斷,涌現出一批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作品。《干書記巡堤》參加第三屆湖北藝術節展演,《龍港秋夜》作為我省唯一地方戲赴京參加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活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