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石日報訊(記者 梁堅義 王璐)清晨,天剛露出魚肚白,黃石港江灘公園彌漫著清新氣息。
市民袁德勝活動活動筋骨,擺弄了一番照相機的鏡頭,準備起跑……他喜歡奔騰不息的長江,喜歡繞江堤跑步、拍照。
袁德勝做了20多年的堤防工作,10年前,他從黃石市河道堤防管理局退職,自主創業。家住長江邊,袁德勝一直用他的腳步和鏡頭表達著他的自豪。
(一)
黃石,臨江而立,因水而興,江河湖庫眾多,堤壩戰線漫長,是全國31座重點防洪城市之一。
水,或滋養萬物,造福眾生而不爭;或肆虐四方,涂炭生靈而不顧。在歷史的長卷中,黃石這座城市曾多次遭受洪水侵襲。進入20世紀,就有過三次大洪水的詳細記錄。
據史料記載:“民國20年(1931年),大水,黃石港水位24.78米,江堤潰決7處,受災人口24.3萬余人。”
沈家營大堤涼亭山險段的立碑上還清楚記載著“1931年7月21日,長江沈家營涼亭山堤段潰口”的字樣。
1954年,黃石遭遇百年未遇特大洪水,長江大堤全線潰口19處。市區先后發生大小險情62起。大冶城區水深6米有余。陽新出現特大洪澇災害。
陽新海口長江河道堤防管理段技術員邱龍興轉述老一輩水利人的話說,潰堤后太子鎮、黃顙口兩個鎮幾乎一片汪洋。
特大洪水后,黃石對長江堤防進行布局調整、重新規劃和整險加固,堤防抵御洪水能力大為提升。
從此,黃石長江大堤再無潰堤記錄。
到了1998年,黃石又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澇災害。188萬人受災,117萬畝農作物受災,經濟損失數百億元。
然而,黃石干部群眾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以血肉之軀和鋼鐵般的意志,保住了長江大堤,奪得了抗洪的決定性勝利。
(二)
黃石長江大堤起于鄂州黃石交界的長江花馬湖泵站堤段,下至陽新縣富池鎮,全長58.27公里,其中市區有28.8公里。
從1954年的特大洪水后,黃石長江堤防先后經歷整險加固、大規模的改造提升和生態綜合治理三個階段。
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后,黃石按照“硬化、綠化、亮化、美化”的標準,整險堤防、加固支堤、更新堤閘、災后重建、環境治理同步推進。
決心一步到位,質量一票否決,工作一抓到底……黃石人發揚偉大的抗洪精神,掀起了一輪輪興修水利熱潮。一大批國家級長江干堤、支堤、隔堤,以及地方河堤、湖堤、墾區圍堤建成投用;排洪閘、電排站、泵站得到更新改造……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難在海口。”20多年前,被人稱為“堤上能養魚”海口江堤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抗洪斗爭。
芒種時節,我們行進在海口江堤上,但見堤路平坦寬闊,防浪林、護堤林蒼翠挺拔,猶如一列列哨兵守護著大堤的安寧。
在沈家營大堤涼亭山堤段,背水面的護堤林郁郁蔥蔥,不少市民在此休閑娛樂。袁德勝蹲下身拍下了這一幕場景。
過去,這處“兩湖夾堤”險段,汛期極易發生管涌散浸,每年投人防汛搶險的人力物力最多。袁德勝說,如今這里成為人們休閑娛樂好出處。
不遠處的沈家營堤段,大型機械正在作業,堤防生態改造正在進行。不久,整個沈家營大堤變成集防汛、交通、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風景線。
(三)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新時代期待新作為。黃石大力推進長江大保護“凈水、綠岸、潔產、暢流”四大行動,開啟了加快建成現代港口城市的新征程。
建設秀美長江,還江岸于民,專項整治長江岸線非法碼頭、泊位、砂站、堆石場、蔬菜交易市場;建立起江長、河長、湖長、庫長、塘長“五長”責任制,推進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 五水共治”;出臺相關措施,投入專項資金,推進堤防岸線綠化美化,建設鄉村濱江公園。
陽新半壁山古戰場遺址成為陽新的又一張文旅名片。
開建武穴長江公路大橋、棋盤洲長江公路大橋;更新、改造、升級防(分)洪閘、電排站、泵站……
富池大閘處在富河與長江交匯處,是我省最大的長江防洪閘,1967年建成投用,直接惠及60余萬人口及33萬多畝農田。由于年久失修、超標運行,隱患重重。
富池堤防管理段段長舒中慧告訴我們,整險加固后,富池大閘不再是單一的排洪閘,增加灌溉、養殖、滅螺等功能。
江河安瀾,五谷豐登便可期。只要找對路子,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完全可以相得益彰——
建設工業園區,建成保稅物流中心和海關聯檢大樓;發展物流園區,引進生態項目,打造產業基地;劍指“億噸大港”,推動多式聯運,加快新港建設……城市發展的背后是黃石人勇于使命擔當、追求綠色發展的鏗鏘腳步。
如今,袁德勝的圖片庫里存放了上萬張江堤、江水、江邊人,以及這座城市的點點滴滴。他說:“這是一座城市的時代變遷,也是這座城市的精神豐碑!”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