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近年來,稻蝦共作產業風生水起,如火如荼,小龍蝦供不應求,稻蝦共作的大米因無污染備受市場追捧,種養戶錢袋子越來越鼓。然而進入2019年后,因市場波動,部分新種養殖戶“首戰失利”。
面對這樣的市場行情,我市稻蝦產業形勢如何?農民收益何在?未來稻蝦產業又該如何推進?針對系列問題,市農業農村局組織人員開展調研,科學研判我市稻蝦產業面臨的形勢和困境,并針對當前問題尋求高質量發展之策。
稻蝦產業形勢:成效明顯,有喜有憂
近年來,市農業農村部門創新思路,謀劃產業,依托農業產業協會,組建稻蝦產業聯盟,從兩年的運行情況來看,聯盟發揮牽頭引領作用,通過產業聚集、資源共享、技術共謀等舉措,全市稻蝦共作面積迅速擴大,種養水平迅速提高,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品牌意識、種養規模已經形成。據統計,2017年,我市種養面積由2016年1.9萬畝發展到4.6萬畝,2018年全市稻蝦面積達到10.6萬畝,發展速度之快,推進方式之新,輻射帶動之強均屬歷史罕見,全市稻蝦產業呈現出“稻豐蝦肥、穩糧增收”的可喜態勢。
但是,經歷去年的蝦價大漲,2019年春,蝦苗和蝦料價格上漲,蝦價卻下跌,我市蝦農在市場博弈中喜憂參半。喜的是市場價格雖有所波動,但仍屬正常可控范圍,去年小龍蝦每斤均價16—23元,今年大約在12—18元,聯盟大部分蝦農所售龍蝦因質量佳、個體重,價格依然堅挺,再次盈利。憂的是新種養殖戶出現虧損,虧損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作為“新手”一時難以掌握養殖技術,少數蝦農既不愿加入聯盟,又不聽從聯盟的技術指導,養殖的龍蝦質量差、價格低、產量低,導致出現虧損;二是因本地蝦苗供應不足,部分新養殖戶從鄂州、潛江等地購買蝦苗,而今年蝦苗價格上漲5成,加之長途運輸,增加蝦苗死亡風險,讓今年新養殖戶利潤減少;三是少數商販向新養殖戶推銷廉價劣質飼料,雖然農業部門加大打擊力度,但少數坑農害農行為仍有發生。
發展瓶頸:找出癥結,對癥下藥
“稻蝦共作”發展勢頭強勁,但受技術水平的限制、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盲目跟風的過熱、供需失衡等等多重因素疊加,發展過程累積了一些問題,影響產業發展。表現在:
產業基礎偏弱。一是蝦苗繁育滯后。苗種是支撐產業的基礎,全市小龍蝦養殖面積發展迅速,本地蝦苗繁育、供應矛盾突出,需要大量外購,無形中增加了成本和風險;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稻蝦基地水、電、路等設施不完善,一些地方水利設施陳舊老化,溝渠不暢、產地不集中,生產規模不大,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三是氣候隱患制約發展。若遇洪澇災害、干旱熱害,生產基地抵御自然氣候災害的能力較弱,制約了產業發展。
產業鏈條偏短。一是產品加工深度不夠。目前我市稻蝦種養企業多,加工企業少,具有較強經濟實力,能上連市場,下連農戶,帶動稻蝦產業發展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二是龍蝦品牌創建相對滯后。小龍蝦產量上去了,但質量不高,尚無一個有影響的品牌。在蝦稻米開發上,因投入有限,目前僅停留在品牌創建階段 ;三是產業融合機制不健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未能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產業鏈條不完善。
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目前稻田綜合種養職業農民嚴重不足,一是傳統水稻種植從業者對小龍蝦養殖接觸少,缺乏必要的水產養殖知識和技術;二是水產養殖單位,重水產輕水稻,缺乏水稻種植技術和管理能力,難以保證綜合效益;三是經營生產人員普遍缺乏必要的質量安全管理技術和知識,水稻種植和水產養殖的產品安全控制能力有限。
發展前景:優勢明顯,“錢景”看好
黃石地處長江中游南岸,素有“百里黃金地,江南聚寶盆”之稱,相對于其他產業而言,我市小龍蝦市場供不應求,消費需求升級,發展空間較大,稻蝦產業有著較好的發展基礎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一是資源條件好。黃石市地處長江中下游,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現有水田89萬畝,近50萬畝適宜開展“稻蝦共作”。我們有著優質的水資源優勢,發展龍蝦產業條件好。二是市場潛力大。小龍蝦市場需求旺盛,“稻蝦共作”產出的生態蝦、生態稻米,因其品質好、消費旺,市場闊。三是經濟效益高。近年來,小龍蝦價格一路飆升,從5元/斤漲到20元/斤,體大品質好的龍蝦甚至達到60元/斤,蝦稻共作每畝可增收4000元以上。
發展舉措:立足科技、融合發展
稻蝦共作實現了一地兩用、一水兩養、蝦糧雙贏、生態雙收,既提高了土地和水資源利用率,改善了生態環境,又提升了農民種糧積極性。我們不能因出現問題就退縮不前,而應精準解題,推動產業發展壯大。
抓種養大戶,促規模經營。規模化、專業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最基本模式,要做大做強“稻蝦共作”,必須依靠新型經營主體、種養大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實現規模效益。據統計,我市5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有2000多戶,面積達40多萬畝。必須培育一批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使其成為“稻蝦共作”的主力軍,促進“稻蝦共作”實現專業化、規模化生產。
抓科技創新,促生產水平提高。發展“稻蝦共作”必須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激發稻蝦產業的發展活力,突出抓好“稻”和“蝦”的品種培育和引進,著力推廣優質新品種、現代種養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積極與科研院所對接,重點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增強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抓品牌創建,促產業提檔升級。樹立品牌就是效益的理念,全力打造我市“蝦稻米”和“泉水蝦”品牌。在源頭上,引導經營者按照“三品一標”的要求,確保原料品質和安全;在生產上,加強稻和蝦精深加工技術研究,促進企業和科研院所的研發合作,衍生出附加值更高的產品;在市場推廣上,要挖掘稻、蝦及其副產品的品牌價值,整合全市稻田綜合種養產品資源,形成“規模效應”和“拳頭效應”,立足湖北,著眼全國,創建地方蝦稻品牌,讓農民借助品牌增收。
抓三產融合,促綜合效益提升。發展“稻蝦共作”產業,不僅僅要培育稻蝦產業,更重要的是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產夯基礎,擴大規模化、標準化種植范圍;二產促加工,挖掘小龍蝦和蝦稻米產業鏈上的附加產值,把稻蝦產業由傳統農業帶向現代高新產業;三產強服務,組織餐飲、冷鏈、電商等企業參與,辦小龍蝦節會、蝦稻米節會等農旅節會,發展小龍蝦餐飲店和稻蝦電商,形成科研示范、良種選育、苗種繁殖、健康養殖、加工轉化、餐飲服務、冷鏈物流、精深加工、節慶文化、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現代“三產融合”產業鏈條。
(作者黃學杰 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