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王忠文(左)和盧永平做客本報市民有約
楚天都市報記者肖楊 郭會橋 通訊員王麗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黃士峰
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自推行以來一直備受關注,十多年來也做出了多次調整。日前,教育部發布《關于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從招生政策、程序、監管等方面作出了“十嚴格”要求。要求各高校要嚴格報名資格條件,不得簡單以論文、專利、中介機構舉辦的競賽(活動)等作為報考條件和初審通過依據。那么,這一新規對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有哪些影響?高中生如何順利通過高校自主招生的初審門檻,要提前作哪些準備?
昨日上午10時至11時,武漢市武昌區英語學科帶頭人、華師一附中高級教師盧永平,以及湖北省特級教師、武漢市第十一中學教科室主任王忠文做客本報“市民有約”,接聽熱線,并同步進行網絡直播,回答廣大學生和家長的咨詢。
自主招生初審門檻高了
問:今年教育部出臺新規,要求高校要嚴格報名資格條件,不得簡單以論文、專利、中介機構舉辦的競賽(活動)獎項等作為報考條件和初審通過依據。高中生有哪些渠道通過高校自主招生的初審門檻?
答:一類是學科特長型,如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等學科具有學科特長,且在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在作文大賽、英語大賽中表現突出的學生;以及單科成績在全校年級排名靠前等;一類是創新潛質型,指在創新大賽、文學創作、創意創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現的學生;一類是專業特長型,指在語言、邏輯、記憶、國學、天文、航模等方面具有特殊天賦或才能的學生;參與一些課外活動表現突出的學生,如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科學調研、企業實習等。
比如,高中生若對法學專業感興趣,假期可向北大或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專業教授請教一些問題,了解法學專業前沿問題等,這些經歷都能為考生的自主招生初審“加分”。
問:教育部新規強調,在上一年錄取人數基礎上適度壓縮招生名額,寧缺毋濫,這是意味著自主招生門檻越來越高嗎?
答:控制自主招生名額,目的還是為了從公平的角度出發,讓高校自主選拔由“量”轉向“質”。既有利于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也有利于高校結合專業建設和發展選拔自己需要的人才,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或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問:理科生除了通過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信息學競賽拿到自主招生的入場券外,還有哪些途徑獲得自主招生的機會?
答:除了理科類競賽外,還可通過科技類競賽,比如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等,以及國際類競賽,如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國際環境科研項目奧林匹克競賽等。
近年來,高校自主招生除了看奧賽成績之外,也會關注學生的社會實踐經歷和研究性學習。比如,上海有名高中生參加一個輪胎爆胎的課題研究,這一研究性學習經歷使其順利拿到了上海交大自主招生的入場券。
材料弄虛作假得不償失
問:今年,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嚴格審核申請材料,成立專門自主招生審核專家組,明確審核規則和標準,采用多名專家“背靠背”分別獨立審核、復核等方式,確保審核工作質量。加大對學生申請材料的核查力度,通過專家鑒定、聯系主辦方核實等方式對考生提交的有關證明材料進行全覆蓋核查。從這一要求中說明,學生在填寫自主招生材料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自主招生報名材料通常包括:報名表、自薦信(個人陳述)、高中階段獲獎證書及證明材料、高中階段文化課成績、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成績、平時考試成績、推薦信及其他可證明材料。要把握兩個關鍵,一個是材料要真實,成績要是真實的,材料也是自己準備,家長代寫不可取;其次是有效,需要認真閱讀不同高校章程材料要求,做到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專業傾向、潛質以及高校對人才選拔的要求、條件、培養目標。
平時,高中生要多參與一些職業體驗和社會實踐活動,積累一些東西,如主辦活動的照片,發表文章的報紙,社會實踐活動的照片等,這些都能作為今后申報自主招生的素材。
考生平時需做好哪些積累
問:從2015年開始,自主招生調整到高考之后進行,主要招收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學生,是高考錄取建立多元評價體系的重要改革。對高一或高二的學生來說,考生平時需要做好哪些積累?
答:高一或高二學生可通過教育部“陽光招生平臺”,了解各高校自主招生報考條件和要求。這些“門檻”每年有變動,但往往變化不大,高中生可就某些學科、某些項目,結合自己的興趣,有目地的進行準備。對打算走競賽之路的高中生來說,要在學有余力的前提下,按自己的興趣來看一些競賽類的書籍。選擇自己有特長或感興趣的某一學科或某一方面,來進行發展。
高中生平時準備時,要避免走進自主招生功利型誤區。自主招生不是“優中選優”,而是大學挑選有個性特長、有發展潛質的學生。對于高中生來說,重要的不是他通過自主招生最后被哪所高校錄取了,而是在通過自主招生招錄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個性特長在哪里,應該朝哪個方向去努力。
因此,高中生要了解自主招生的政策,了解自我,明確目標。同時,家長幫助孩子做好記錄、積累工作(活動類,學科類、創作類等一切能夠反映孩子能力、傾向、特長,潛質的素材),另外功夫要花在平時,注重全面發展,增強綜合素質。
增設體育測試傳遞一種信號
問:今年,教育部要求,要在校考中增設體育科目測試,測試結果作為錄取的重要參考。那么,高中生該如何應對這一要求?
答:此前清華、北大等高校自主招生面試復試中有體育測試。如清華大學考查身高、體重、肺活量、臺階運動試驗、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此政策導向意義重大,各高校要求也會有差異,會按照教育部要求,考慮到中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制定測試項目。因此,中小學生要重視平時的體育課和大課間活動,不能只為自主招生測試而準備。例如身高、體重、肺活量等主要看學生的體質,這是對長期堅持體育鍛煉考生的一種肯定。
文學作品或比論文含金量更高
問:文科生有哪些賽事,可以通過自主招生初審?在通過自主招生初審時,高中生是發表文章好,還是發表論文更有“含金量”?
答:高校認可的文科類賽事分為語文類和英語類。目前,許多高校認可的語文類賽事有新概念作文大賽、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語文報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等;英語類賽事有全國創新英語大賽、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等。另外,部分財經院校認可財經素養大賽。值得注意的是,在湖北日報傳媒集團與中國出版集團人民文學出版社聯合主辦、楚天都市報傾力打造的《帥作文》周報上發表文章,一些高校也認可。同時,在楚天都市報這一省級媒體上發表作文,部分高校自主招生時也認可。
問:高校對論文的要求里的“第一作者”“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是什么意思?
答:論文中“第一作者”通常指的是在創新性作品如科研論文、專利、調研報告等等的署名中,在多個作者共同完成的情況下,對作品貢獻最大且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的人。省級期刊一般指的是由各省、自治區、市及其所屬部、委辦、廳、局、所主辦的以及由各本、專科院校主辦的可面向全國跨省發行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