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第一中學心理健康教師何雅琦
馬上就要期末考試了,小晨(化名)的媽媽無意中發現,小晨竟然把考點寫在小紙條上,準備帶進考場作弊。小晨媽媽生氣極了,二話不說先把小晨責罵一番,還打了一頓。她向班主任訴苦:“作弊行為簡直是突破底線,可我也不知道這樣教訓他,到底能不能讓他長記性。”其實,小晨媽媽這樣做即使一時拉住了孩子,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很可能激化矛盾。本期“你問我答”邀請到武漢市第一中學心理健康教師何雅琦,告訴家長們如何跟孩子談“作弊”。
一項調查研究顯示:60%的中小學生曾在考試中作弊。可見“作弊”二字一直潛伏在學校生活中。如果得知孩子有作弊行為,家長不必立馬拿著“證據”沖上去和孩子對質,先把自己情緒平復下來,想想自己的孩子是因何產生了作弊想法,再針對孩子具體的心理去談。
對待作弊的問題,既不能“以小推大”,也不能“由大化小”。作弊是不對的,對孩子作弊的想法、行為應該予以明確的否定,告訴孩子“考試作弊是一種欺騙他人同時自欺欺人的不良行為”。但是,最好不要把問題上升到對孩子人品的評價,認定孩子是“壞孩子”“不誠實的人”甚至“道德敗壞”。許多孩子心里其實知道作弊不對,被家長發現更是羞愧難當,因此家長切不可在言辭上再對孩子“步步緊逼”。建議不妨退一步,試試以“自我暴露”的方法來和孩子開口,比如“媽媽以前讀書的時候,也有想過在考試中作弊”,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
同時,家長也不能因為其他人也有作弊行為,就任孩子將問題“由大化小”,認為作弊沒什么。父母本人需要以身作則,不能前腳剛與孩子談完考試中的“誠信問題”,后腳就在生活中、在孩子面前撒謊“作弊”,投機取巧。
一般說來,作弊的直接原因都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成績,而背后卻還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在此,我們針對不同原因來提供建議。
——家庭壓力。很多家長自己過分重視成績,開口閉口“考了多少分”“排在多少名”,把分數和排名作為評價孩子、獎懲孩子的標準。為了讓父母高興,或者為了獲得獎勵、躲避懲罰,孩子有時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作弊來達到目標,因為他知道自己考不好就不好過。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正確看待考試同時,要想一想自己有沒有過分強調成績、有沒有給孩子設置過高的目標。
——學校壓力或同學示范。“我們班好多同學作弊,也沒被老師抓到過”“其他人作弊我不作弊,我怎么考得過他們”“老師總是表揚考得好的同學,我也想老師表揚我”。同學的不良示范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模仿,讓孩子為一時的高分弄虛作假。因此,家長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應該幫助孩子認識到,學習是自我的成長,自己真實掌握了多少知識、有沒有進步才應該是關注的重點。作弊的同學,即使偶爾瞞過了老師的眼睛,但是時間一長就會露出馬腳,最終會害了自己。
——自我要求過高。很多孩子自己也有上進心,覺得好成績是優秀的體現。如果考試結果與自己的期望有差距,學生也很容易產生作弊的想法。對于此,家長可在與孩子的交流中逐步調整孩子對于優秀的理解,讓孩子明白,每個人擁有的優勢各不相同,沒必要追求虛假的完美。同時,家長平時多強調孩子其他各方面的特長,幫助樹立自信,讓孩子能在不同方面收獲成功的快樂,而不光盯在成績上。
(長江日報記者劉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