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張國雄
樹立榜樣典型 推進特色文化品牌建設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榜樣和示范作用,發揚“團結拼搏、艱苦創業、改革創新、爭創一流”的湖北職院精神,得到全校教職工的高度認同和自覺踐行。學校先后涌現了全國道德模范、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譚之平,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魏迪仁,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級技能名師胡翔云,湖北師德先進個人楊運秀,最美青年教師朱志強,優秀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程小萍,捐髓救人的最美教師、感動孝感人物余志凌等先進典型,形成了“道德群星”。身邊的榜樣不斷激勵著廣大教師崇德向善、創先爭優,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大大增強。
深入推進孝德育人特色文化背景下的教風學風校風建設,挖掘培育各級各類師生典型,提升孝德感恩敬業等正能量事跡的校內外影響力。加強孝德育人特色文化課題研究,為學校特色文化品牌建設提供理論支撐與指導,為地方區域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繁榮作出貢獻。推進孝德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孝德文化與學校專業建設、社團文化活動相融合,孝德文化與創新創業教育、時代文化精神相融合。實施了“四季感恩·校園文化”品牌建設方略,推進“一院一品、一處室一特色”創新項目。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在湖北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規范高等學校校企合作辦學有關工作的通知的政策指導下,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加快培養鏈與產業鏈對接,實現招生培養就業互動發展。緊貼市場、緊貼產業、緊貼職業設置專業,開展“七合一”專業剖析與診改,建立了專業的動態調整機制。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在農用裝備技術等5個專業實施“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在臨床醫學專業開設“全科鄉村助理醫師”方向,在護理專業開設養老護理方向,對接孝昌教育精準扶貧,深化校地合作,積極拓展一村多名大學生項目和全科助理鄉村醫生培養項目,計劃用5年的時間為孝感市培養3600名緊缺人才,2018年招生278人;與孝感市中心醫院、孝感康復醫院、勤威公司、祥旭公司、龍騰電子公司、久保田公司等16家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深化了與已有的287家企業的合作,遴選了泰森建設集團公司等13家示范性校外實訓基地。
探索現代學徒制 突出能力培養
按照計劃推進建筑工程技術、醫學美容技術、計算機技術、康復醫療技術4個專業的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深入推進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育部第二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建立了學校招生錄取與企業用工一體化的招生招工制度,建立健全與現代學徒制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建立了校企互聘共用、業績互認機制,建設一支專兼結合、互聘共用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初步探索形成了校企雙主體育人長效機制,提高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了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四合作”育人模式,申報的《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榮獲湖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建立校企聯合黨支部,將黨建工作向合作企業延伸,“學生走到哪兒,黨建工作跟到哪兒”黨建工作的創新,順利通過了教育部現代學徒制項目中期檢查。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持續開展實效課堂行動
圍繞“一技之長+綜合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組建了文化素質教育委員會,成立了素質教育中心,全面整合資源,構建和完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認真貫徹教育部第41號令,修訂《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手冊》,將創新創業、發明創造、論文等納入學分,推行素質教育學分制。深度挖掘中華孝文化精髓,打造“四季感恩·校園文化”品牌,持續開展了16屆感恩教育典型評選與表彰活動,形成濃郁孝文化氛圍;通過現代企業文化熏陶和培養,培育學生鍥而不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職業素質;各專業均開設有《心理與拓展》課程,學校心理健康中心參加了省示范中心的考核,開發創新創業課程2門。
嚴格課堂教學管理,落實聽課巡課制度,每月開展全校性的課堂全面檢查,及時通報檢查結果,并注重考核結果的運用實行“一檢查四考核” 。2018年學校學生課堂平均出勤率96.51%,比2017年高出3.05個百分點,課堂的抬頭率達99.5%;實行學生信息員反饋制度,每月公布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督促學生不滿意的老師,及時診改影響課堂實效的問題和現象;每學期開展學生評教,評教結果作為考核教師質量和職稱晉升的重要參考依據,學生對課程的滿意率2018年為93.45%;開展“教學優質獎”評選,持續開展公開課、示范課、聽課評課活動,樹立實效課堂典型;嚴格成績管理,實行學業預警,實行結業制度,實施“三證四合格”畢業出口認證,嚴把畢業出口關,為實效課堂增加學習壓力,實效課堂行動案例參展2018年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與此同時,2018年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成立中德合作雙元制旅游人才培養研究中心,啟動了中德合作雙元制旅游人才培養項目,并招收了第一批留學生。為留學生精心制定培養計劃,理論與實踐結合、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國際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通訊員 曾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