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記者韓曉玲、通訊員楊科)民族之花、福祿壽喜、春景常在、十二生肖、和平鴿……1月31日,在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活動室里,一群留學生跟著老師學剪紙,體驗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剪出各式花樣,留學生們稱贊“真奇妙”。

該校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何紅一教授一邊講解中國剪紙的歷史文化、剪紙背后的中國故事,一邊傳授剪紙技巧。
“剪紙是中國民俗文化的載體之一,將百姓們的生活點綴得有情有趣、有滋有味、五彩繽紛。”何紅一說,剪紙藝術既古老又現代,具有鮮活的藝術生命力。不少留學生喜歡剪紙,既有助于學習漢語,也能從中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活動現場,何紅一教留學生們“一分鐘快剪”。她用一雙巧手,剪出了武漢市花——梅花,剪出了立體的“春”字。她還展示了“百福圖”和“百壽圖”,分別由中國書法“福”“壽”構成,主體字后各有100種不同的“福”字和“壽”字,令留學生驚嘆于漢字的奇妙。兩名中國女生則穿上剪紙“披肩”,外國同學驚艷不已。

這些留學生大多是第一次接觸剪紙。在何紅一的指導下,他們手握剪刀慢慢摸索,剪出了不同圖案的窗花。
俄羅斯留學生都德喜歡鴿子,跟著老師認真學習,剪出的“和平鴿”有模有樣。他興奮地請何紅一再示范一次,準備回宿舍后好好練習。
迪麗亞來自哈薩克斯坦,動手完成了“春”和“美”兩幅剪紙作品。“剪紙讓我了解到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她開心地說,要把自己的作品帶回宿舍,過年時貼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