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止非法采砂,也是長江大保護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用砂卻是城市建設的剛需。怎么樣解決“用砂荒”,成為開展打擊非法采砂要面對的現實問題。去年10月起,荊州嘗試將長江航道疏浚的棄砂再利用,八百里荊江從此有了一群砂石“擺渡人”。
清晨六點半,天還沒亮,在長江太平口段的航道上,一艘疏浚船正在和一條棄砂接駁船對接。
已經開了20多年疏浚船的吳攀,現在要多一項工作,那就是把過去拋向深水區的泥砂,吸拋到接駁船上,兩艘船之間配合非常重要。
就在第一艘接駁船裝滿準備離開時,纜繩突然斷了。
工作環節增加了,疏浚的進度卻仍要保證。因為疏浚需要封閉航道,所以吳攀他們必須爭分奪秒。眼下是長江枯水期,也是疏浚的黃金期,對吳攀和同事們來說,別說回家過節,就是按時吃上一口飯,也不容易。
接駁船將疏浚砂運送到碼頭后,經過沉砂、晾曬、堆放后,就會按市政工程的施工計劃運輸到建設現場。因為“砂子”是市場上的“搶手貨”,為了確保這些砂石不被高價專賣,監理隊的工作要很細致。
跟車的工作沒有什么時間規律,閆顯鵬和同事只能住在碼頭旁的宿舍,隨時出發。
閆顯鵬和隊友們的堅守,是因為有人正渴望著這些砂的到來。
在荊州市第一條快速路——復興大道的項目現場,現場總指揮張忠榮張羅著把剛運來的砂堆放好。
沒有沙,張忠榮負責的復興大道建設,就成了無米之炊。而就在張忠榮“等米下鍋”的時候,疏浚棄砂解了燃眉之急。不僅供應量有保證,價格還比市面上便宜一半。
截至目前,太平口航道的疏浚砂已經上岸近80萬噸,其中超過一半已經用于荊州市318國道改擴建、荊州民用機場等重點市政工程的建設。
(湖北廣電融媒體記者 李悅 荊州臺 胡威虎 責任編輯 劉益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