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呈現爆炸式發展,人才緊缺也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1月26日,華中科技大學成立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進一步強化人工智能本科專業建設。該校校友、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立當場表示將捐贈1000萬元,支持學校人工智能產學研一體化創新。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產業正高歌猛進,預計到2020年,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超過1萬億元。
人工智能兩度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被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2017年7月8日,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2018年4月2日,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但一個迫在眉睫的現象是,眾多高校很少在本科階段設置人工智能專業,目前從事人工智能教學和產業的人員大多來自自動化、計算機科學、通信、機械等專業。而國外也存在同一狀況,如美國目前只有卡內基梅隆大學在2018年9月設置了人工智能專業。
和人工智能專業相關的學科,近兩年發展迅速。截至2017年12月,全國共有71所高校圍繞人工智能領域設置了86個二級學科或交叉學科。2017年,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成為高校申報新設最多的專業,高達250所。機器人工程專業和帶有“智能”二字的專業,同樣搶眼。
2017年5月,中國科學院大學成立人工智能技術學院,成為我國第一所進行人工智能教學和科研的獨立學院。隨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一批高校也紛紛設立人工智能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目前,已有30多所高校掛牌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或研究院。
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華中科技大學早在1978年就成立了教育部部管研究所“圖像識別與人工智能研究所”。四十年來,學校一直致力于人工智能領域探索,在腦科學、機器學習、機器感知、模式識別、類腦計算、無人系統等方面積累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并成功應用于探月工程、衛星圖像處理、自主無人艇集群、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能電網、智慧城市等國家重大工程和國民經濟主戰場。目前,該校在人工智能領域學術產量居國內第八位,成果質量居國內第六位。
人工智能專業在我省其他高校表現如何?據了解,去年,湖北工業大學入選教育部“AI+智慧學習”共建人工智能學院項目,項目計劃通過2-3年時間在全國范圍內遴選百所高校,部署以人工智能創新應用中心為核心載體,從“產、教、學、研”四維度,建設人工智能類專業資源體系。
而今年,國內有30多所985、211高校開始以人工智能專業招生,其中包括武漢大學。這也是響應教育部2018年6月發出的《關于開展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該通知指出,要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增設鄉村振興、健康中國、人工智能、網絡安全、外語非通用語種等領域相關專業。
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院長曾志剛介紹,學院2019年準備從自動化學院、電信學院、計算機學院、光電學院等相關院系中挑選優秀人才,組建第一屆人工智能本科生班,秉承專業化培養理念,在本科生課程中突出數學、機器學習、數據挖掘、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感知與人機交互、機器人等核心課程,改變當前人工智能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核心課程支離破碎和空心化的困境。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元元表示,人工智能具有多學科綜合、高度復雜的特征。成立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是學校集聚學科優勢、推動交叉創新的重要舉措,不但要在校內實現交叉融合,還要盡可能地與企業等社會資源緊密結合,在產學研方面創新機制,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方琳 通訊員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