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平的作品。通訊員趙宇迪 攝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趙宇迪)一把雕刻刀在手中穿梭,一只畫筆在宣紙上游走。自稱“匠人”的向平,多年來一直用自己的筆和刀,記錄著家鄉(xiāng)的變化和對故土的深情。
鴨舌帽、圓框眼鏡,頗有文藝家的派頭,這是向平給筆者留下的初始印象。向平出生于1959年,自幼酷愛美術,師從劉紹禮、熊家爽等民間繪畫藝人。參加工作后,也一直從事文化宣傳工作,他的攝影作品曾多次獲獎。

向平在他的工作室。通訊員趙宇迪 攝
步入他的藝石軒工作室,一股濃郁的鄉(xiāng)土文化氣息拂面而來。民俗畫作、景觀雕塑,還有整齊陳列著各種農耕農具和民俗用品,仿佛置身于犁耙水響的鄉(xiāng)村田野當中。
介紹起自己的寶貝,向平如數家珍,這都是他七八年間花費大量心血收集的各類農耕用具,是本地民俗和傳統(tǒng)勞動生產的具現。

向平和他的作品。通訊員趙宇迪 攝
在園林藝術上,他也有很深的造詣,其代表作湖北白云邊酒企業(yè)文化形象雕塑“李白”“石板坡印象”等得到了一致好評。其中,“石板坡印象”是向平為百年老街石板坡傾力打造的一張文化名片,反映了當時人們勞作時的場景,張弛有度、剛柔相濟的作品,凝聚著作者的堅守、熱忱和執(zhí)著。
向平參與建設的稻谷溪民俗文化園,不僅是集民俗旅游、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旅游景點,還是傳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基地。
向平經常參加文化下鄉(xiāng)活動,把最美的祝福送給父老鄉(xiāng)親。白云邊文化走廊、洈水樟木溪、街河市新星驛站、小南海稻谷溪……都留下了他的匠心美作。
向平一直致力于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這條路上有著許多的艱辛和孤獨。向平說,能用自己的雙手為家鄉(xiāng)人民留下美好的回憶,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傳統(tǒng)文化、習俗一代代傳下去,就是自己最大的欣慰。
Copyright ? 2001-2019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yè)執(zhí)照 - 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 - 互聯網出版機構 - 網絡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 廣播電視節(jié)目許可證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在線投稿 - 網站地圖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