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荊江大堤上郁郁蔥蔥的防護林。(資料圖片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歷時4年多,荊江大堤綜合整治工程主體完工,汛期防洪保安的能力將大大增強。
4月2日,記者沿荊江大堤行駛幾十公里看到,堤頂路面平順整潔,堤內淵塘全部填筑完畢,沿堤樹木吐出新綠,生機勃勃,好一幅如詩畫卷。
荊江大堤全長182.35公里,屬國家一級堤防,保護范圍1.8萬平方公里,涉及耕地1100萬畝、人口1000多萬,被稱為江漢平原的“生命之堤”。
據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介紹,2007年前,荊江大堤先后經過兩次大規模加固,但由于設計時間早、標準低,仍存在堤身填土雜、堤基基礎差、沿堤淵塘多等安全隱患。
2014年底,荊江大堤綜合整治工程開工,總投資18億元。截至目前,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新建防滲墻86公里,堤身灌漿121公里,填塘固基200多處,眼下還有少數工程在收尾之中。
堤防美化也是此次整治的重要內容。“現在‘一堤一路,兩林護岸’的荊江大堤,已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在長江堤防上工作了30多年的查于清說,綜合整治前,堤頂路面坑坑洼洼,房屋亂建,綠化不足。清理整治后,整個大堤變身景觀帶,成了沿線居民的后花園。
最深防滲墻有20多層樓高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因河段彎曲、河湖關系復雜,歷史上荊江洪災頻發。
第三次大規模除險加固,給荊江大堤帶來哪些變化?“建設防滲墻是此次加固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工程技術科科長鄒戰洪介紹,荊江大堤部分堤段,堤身填土雜,抗滲能力差,汛期容易出現滲水現象,造成管涌、散浸等險情,急需進行防滲處理。
此次加固工程,新建防滲墻86公里、144萬平方米。監利姚圻垴段防滲墻最大深度85米,有20多層樓高,厚度60厘米,均創下了同類工程國內之最。“防滲墻技術在除險加固工程中的應用,使荊江大堤管涌、散浸等險情大幅減少。”鄒戰洪介紹,以荊州木沉淵、監利縣姚圻垴堤段為例,整治前,2007年、2012年先后發生了管涌及管涌群險情,堤身也有散浸險情。2015年6月防滲墻建成后,經過2016年至2018年汛期洪水檢驗,散浸、管涌險情等得到有效控制。
淵塘填蓋也是此次整治的重點。2014年前,荊江大堤沿線有大小淵塘300多口,其中大淵塘19口,部分淵塘離堤腳僅50米、深達8米,一旦大堤擋水,淵塘和洪水就形成“二水夾堤”危險態勢。綜合整治后,荊江大堤沿線200米內、1.5米深以上的水塘已被全部填蓋,“二水夾堤”的險情得以破解。“綜合整治后,荊江大堤的防洪能力、信息化水平和美觀度都大大提升。”鄒戰洪告訴湖北日報傳媒記者,三次加固后,荊江大堤的防洪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綜合運用三峽水庫調蓄,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提高到百年一遇;綜合運用三峽水庫、荊江地區蓄滯洪區、洪湖分蓄洪區等,可保障荊江河段的行洪安全,避免荊江地區發生干堤潰決的毀滅性災害。
荊江大堤三次加固
荊江大堤始建于東晉永和元年至興寧二年間。據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介紹,新中國成立后就開始對荊江大堤進行全面整修,先后進行過三次大規模加固。
一期加固工程:1974年至1983年,國家基建計劃投資1.18億元,重點進行堤岸加固和崩岸整險。
二期加固工程:1983年至2007年,投資8.52億元,重點進行堤身加固、護岸加固以及堤防管理設施建設。
綜合整治工程:2014年至2018年,投資18億元,建設防滲墻、淵塘填蓋、堤防綠化等。(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祝華整理)(記者祝華、通訊員鄧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