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本。近年來,潛江市緊緊圍繞綠色發展這一主線,立足蝦稻全產業鏈,以“提高糧食品質、促進農民增收”為抓手,做大產業、做強龍頭、做響品牌,不斷滿足群眾消費需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3月27日,記者來到潛江市公共檢驗檢測中心食品檢驗所,只見一群穿著白大褂、帶著口罩的工作人員,正在一邊對稻谷稱重、分樣、挑大雜、挑小雜、出糙、挑不完善粒、一邊詳細記錄數據,各項工作井井有條。食品檢驗所所長謝程成告訴記者,該所每年要檢測近500批次的糧食,涉及十多個糧食品種的定性檢驗,常規檢驗,農藥殘留,重金屬檢驗,真菌毒素、添加劑以及糧油品質檢測等。檢測糧食都需要些什么儀器呢?謝程成告訴記者,該所有十多臺高性能的儀器,其中從美國引進了一臺ICP-MS(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價值150多萬元,主要用于糧食中的鉛、鎘、汞、砷等重金屬及鋅、鐵、硒、銅等微量元素的檢測,檢測過程需要一天至二天時間。所里還有一臺氣相色譜儀,專門測定專用蝦稻的農藥殘留,檢驗員通過粉碎、有機溶劑提取、進儀器設備,只需幾分鐘就可以檢測蝦稻中是否含有機磷、有機氯、毒死蜱等農藥殘留。謝程成說:“通過先進設備的引進與投入,開展食品、蝦稻等產品的檢驗,防范重金屬、農殘、獸殘等危害,并指導糧食的種植、生產、加工、餐飲與流通環節安全,推動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和有機食品的快速發展,實現企業增效、農戶商戶增收。”

檢驗員秤稻谷大樣

檢驗員使用千分之一天平精密稱取稻米粉試樣

檢驗員震蕩提取脂肪酸

檢驗員滴定脂肪酸值隨后,記者在實驗室里看到,里面擺放著各種各樣的器材,不少檢驗員正在實驗臺前忙著檢測:精密天平秤樣,震蕩提取,其中還有一名檢驗員正在檢測脂肪酸值。謝程成說,脂肪酸值是判斷稻谷儲存品質最重要的指標,脂肪酸值越高,越不利于食用,大米口感越差。謝程成介紹說,這些年來該檢驗所發現,大米水分超標的情況較為常見,主要是因為在收獲、加工過程中容易吸收水分,國家標準大米的水分含量是小于等于13%,國家標準對大米水分含量的規定,就是為了確保大米在保質期內的食用安全。大米水分太多的話,在濕熱條件下容易發生霉變,會產生霉菌等有害物質,當市民聞到大米有哈喇味,或者發現大米長毛發霉了,那就不能吃了。

檢驗員采用ICP-MS檢驗重金屬

檢驗員采用氣相色譜儀檢測農藥殘留“鑒定小麥等級需要靠數數,在鑒定大米的等級時,我們也得數數。”謝程成說,大米分為一、二、三、四、五級,其中兩項標準是檢驗出糙率和整精密率,這就需要檢驗員來人工數數。

在實驗室里,檢驗員王俊稱重了20克凈稻谷進行脫殼制成糙米,并秤量,然后拿著專用長鑷子聚精會神地分離出未成熟、蟲蝕粒、病斑粒、生芽粒和生霉粒等不完善粒。“糙米是我們常吃的粳米碾磨前的大米,一等大米要求出糙率大于等于79.0%,二等是大于等于77.0%,三等是大于等于75.0%,四等是大于等于73.0%,五等是大于等于71.0%。” 10分鐘后,王俊成功挑選出了2.58g不完善粒,經計算,眼前的這份大米被定性為二等大米。據了解,稻谷質量檢測項目主要為色澤、氣味、出糙率、整精米率、雜質含量、水分、黃粒米、谷外糙米、互混檢驗等指標,要是檢測大米中是否含有重金屬的話,需要有多道工序,要有前處理,通過消解、濃縮、富集等方式提取目標檢測物,然后用ICP-MS檢測大米中是否含有重金屬,在電腦系統上會顯示出來。為保證糧食安全,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蝦稻共作等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建立健全糧食生產、收購、倉儲等環節質量安全監測制度,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制度,由蝦稻共作模式生產出來的蝦稻米現已成為潛江的優勢特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