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全國市場樞紐 推動漢正街加快復興
2018年12月18日,鄭舉選從北京捧回“改革先鋒”榮譽獎章,漢正街為之沸騰。1979年,在他的帶動下,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拉開了全國商品流通體制改革的大幕。
本月2日舉行的市委十三屆六次全會暨全市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傳承武漢商業文明基因和“敢為天下先”精神特質,謀劃建設全國市場樞紐,推動漢正街等傳統街區加快復興,提升武漢“買全球、賣全球”商貿流通功能。
本月5日開幕的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清晰表達:“推動漢正街高品質發展。”漢正街,再度走到聚光燈下,成為今年武漢兩會上的一個熱點話題。
最近十多天,登門看望、祝賀鄭老的人絡繹不絕。有漢正街的老“土著”,有當年并肩擺攤的老街坊,有為漢正街著書立傳的作家劉富道,有從漢正街走出去的名人何祚歡、棋王柳大華,還有揣著致富夢到漢正街創業的新漢正街人。
同樣關注他的還有遠在天津的商人葉道長。老葉專做女裝批零,從前一直在漢正街進貨,但近些年跑廣州越來越多,去年上半年的貨幾乎都從廣州拿,只有少量冬季女裝才到武漢拿貨。他給長江日報記者算了一筆賬,同樣一包貨,武漢到天津的物流有時是3元錢,旺季常會達到5元錢,廣州到天津則基本不會超過3元錢。從路程上看,廣州到天津的路程比武漢到天津遠1倍。
他說,從感情上,他喜歡武漢人的豪爽。“這段時間在新聞里看到鄭舉選的事跡,我非常感慨,期望漢正街再現輝煌,重現‘貨到漢口活’的盛景”。
“40年了,期盼漢正街再出一個鄭舉選。”漢正街商會副會長王望明說,“我生在漢正街、長在漢正街,在漢正街賣過撲克牌、小百貨,是最早與鄭舉選并肩擺攤者之一。”他說,漢正街需要復興,武漢商界需要重拾當年引領全國的榮光。漢正街應該再立一個勇于改革的標桿,再出一個勇立潮頭的改革先鋒。
漢正街是一個時代的標志,是武漢這座城市的標志,這個寶貴的招牌應該擦得很亮很亮。
——市政協委員、洪山區工商聯主席趙群
“私人訂制”取代滿街小攤販
創新求變
是“漢正街精神”之魂
漢正街還是漢正街,漢正街已經不是往日的漢正街了。
在漢正街商人黃麗娟的王國里,已經沒有“裝貨”“打包”“扁擔”“邊三輪”這些人們記憶中的漢正街元素。她創辦“壹鈕扣”網,花3年時間為紐扣擬定了行業尺度,如今已成為中部地區最大的服裝輔料交易平臺。這里聚集了國內200多家輔料批發商、300多家服裝廠。他們在黃麗娟打造的平臺上快速交換信息,一年交易總額達3000萬元。
漢正街龍騰第一大道男裝商城,更是顛覆了漢正街的傳統——賣衣服的卻沒一件衣服。原來,商戶們專注原創,保護原創,只提供少量設計樣品和元素,供客戶挑款和訂制,后期生產、存儲、物流網絡都隱身于不同地域,漢正街只是商務交流的窗口。這樣的商戶在漢正街已超過2000家。“漢正街賣便宜貨”的老觀念,正在被擁有設計師團隊的“私人訂制”新業態所取代。
40年過去,漢正街逐漸延伸出“飛地經濟”模式。漢陽、黃陂等城區以及漢川、黃石、仙桃、紅安等地30余個工業園約50萬名產業工人在為漢正街進行服裝生產、倉儲和物流配套,通過分工協作、資源互補,初步形成了“漢正街+武漢城市圈跨區域經濟”合作格局。
漢口北,近年來正在成為新漢正街的代名詞。與老漢正街相比,漢口北更洋氣、更新潮。以“卓爾購交易平臺”為核心,漢口北為商戶提供智慧物流、智能倉儲、供應鏈金融、出口貿易等服務,開創了中國批發市場互聯網化、智能化轉型的全新生態。而3年前開設的“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外貿業務發展迅猛。2017年,市場進出口總額達9.3億美元,成為我國中西部重要“出海口”。
時代風云變幻,商業模式當然也要不斷求新求變,不變的是主動革新的意識。漢正街的“靈魂”,正是這種創新求變、主動把脈市場變幻的“漢正街精神”。
——市政協委員、武漢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豐
專家7年追蹤發現奧秘
“漢正街精神”
啟發義烏做到全球第一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副教授曾憲萍,有著深厚的“漢正街情結”。她說,她年輕時,家里日常生活用品大都是從漢正街背回來的。讓她有點惋惜的是,漢正街“天下第一街”的美譽已不再,浙江義烏獲得了“全球第一小商品市場”的頭銜。
全國小商品市場近十幾年來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為何是經濟實力、地理位置都不占優的義烏跑到了前面?
2011年,曾憲萍發表論文《漢正街與義烏小商品市場比較分析》。此后7年,她追蹤義烏的發展模式,認為義烏正是用“漢正街精神”實現趕超。
1982年,漢正街恢復小商品市場3年后,義烏給“路邊攤”開綠燈,開放了第一代市場,處于浙江中部貧困山區的義烏開始起跑。
創業初期,義烏把漢正街市場作為趕超目標,敢于創新,善于求變。上世紀80年代中期,義烏開始貿工互動,政府主導,積極創造條件,讓商戶更好地發展加工制造業;1993年,義烏廢除了管委會,成立“中國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從“政府辦市場”轉向“市場辦市場”;而今,“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掛牌上市。“市場辦市場”,更能迅速做出反應,更好適應需求。
因此,進入21世紀,義烏小商品市場在全國率先對接了現代服務業、物流業、金融業,市場周邊服務業發達,其中有大量國際元素,包括國外銀行、餐飲、物流等進駐,而義烏也就此走向了“買全球、賣全球”。近幾年,義烏推出電商品牌“義烏購”,義烏人又抱團上陣,準備在網絡商戰中大干一場。
曾憲萍提議,漢正街應積極引入社會資本,盤活有形的漢正街,做大無形的漢正街,讓市場在漢正街振興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以“招大商”的思路推動漢正街高品質發展,除了保留一部分有歷史典故的漢正街原貌外,多吸引復地集團這樣的大企業,對漢正街進行重新雕塑。
——市政協委員、武漢華商白領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澤想
擦亮“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
重現“貨到漢口活”盛景
武漢大學教授伍新木長年觀察漢正街發展。在他看來,有形的漢正街在變小,而無形的漢正街正在長大。
漢正街外擴的部分、漢口北、江漢工業園、硚口工業園,甚至漢川的漢正工業園,包括30%的漢正街商戶進軍電商,這些都是新漢正街。漢正街當下必須有新的形態來承載,這是這條老街在自我調適、自我成長。
現在一些念舊的人,渴望漢正街回到過去,渴望重開汽運貨運,渴望回到肩挑手扛、人聲鼎沸的狀態中。這是觀念上的自我束縛。
漢正街有重商傳統,擁有強大的社會變革適應能力和不斷自我改革的基因。這使它成為改革開放40年一個現象級存在。漢正街的振興,需要從激發市場活力、民營經濟活力的方向上著力,完成漢正街的現代化,接入現代互聯網、物流、服務的新業態。
擦亮漢正街這張名片,正是擦亮“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讓“貨到漢口活”盛景重現。復興大武漢,需要當代“漢正街精神”,敢闖敢干,富有改革的勇氣和智慧。
——市政協委員、武漢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豐
長江日報記者魯珊 黃征 馬振華 楊蔚 通訊員胡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