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1月5日,工人在恩施市盛家壩鄉弘胤雨傘廠制作配件。該項目為杭州市對口幫扶項目,吸納大集村80余名村民就業,其中四分之一為貧困戶。恩施州利用東西部協作機遇,承接用工密集型產業轉移,既降低了企業的成本,又解決了本地村民就業。(視界網 楊順丕 吳娜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暢 通訊員 劉洋
莽莽武陵,萬水千山。
這里是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新時期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5年攻堅拔寨,一路砥礪前行,截至2018年底,恩施州宣恩、來鳳、鶴峰順利通過省級預脫貧評估,貧困發生率由30.61%下降至5.83%。
新年伊始,《恩施州2019年脫貧攻堅作戰方案》出臺,恩施州提出:今年年底,完成脫貧攻堅收官戰役,20萬人脫貧銷號。從2013年至今年底,全州累計將有109萬土苗鄉親甩掉“窮帽”。
深化“八個到村到戶”
2018年,恩施州在原有駐點聯系村力量不變的前提下,組建2438個尖刀班,進駐一線,對全州所有行政村全覆蓋。
尖刀班的重要使命,是實現“八個到村到戶”,即:干部力量下沉、精準識別佐證、基礎設施提升、特色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整治、項目資金安排、惠民政策落實、群眾工作深入到村到戶。
去年,全州21454名尖刀班隊員全部工作在村、吃住在村。各級扶貧干部和“尖刀班”成員反復走訪群眾,召開群眾會10萬余次,化解矛盾8000多個,摸排補短板項目41.6萬個。
新的一年,恩施州繼續深化“八個到村到戶”,讓行之有效的作戰方案持續推進。
宣恩、來鳳、鶴峰三個縣駐村幫扶的州直單位,在脫貧摘帽迎接省級驗收前,要切實做到駐村工作人員不變、工作要求不變,繼續查漏補缺。省級驗收通過后,要按每村不低于3人的標準繼續駐村開展鞏固提升工作,其余力量統一調劑到留存貧困人口較多的利川市、貧困程度較深的巴東縣繼續駐村幫扶;未摘帽的利川、巴東、恩施、咸豐、建始五個縣(市)駐村的幫扶單位,要做到“不脫貧、不脫鉤”,保持原有隊伍不變,開展駐村幫扶的州、縣(市)直單位,其“一把手”對駐村幫扶工作負總責,按照州脫貧攻堅工作方案有關要求安排駐村時間,確保完成任務不打折。
實施“六清零”“六覆蓋”
瞄準目標任務,恩施州著力補短板、固底板,實施問題“六個清零”,政策“六個覆蓋”。
安全飲水問題“清零”。重點解決17萬農村居民安全飲水問題,實現所有農村居民安全飲水問題“清零”。
危房改造任務“清零”。“七類對象”以外農戶均住上安全住房。確保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全部搬遷入住,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致富。
涉貧信訪問題“清零”。切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脫貧攻堅一線,全面提升群眾對脫貧攻堅的認可度。
補短板項目建設“清零”。已納入脫貧攻堅計劃的補短板項目建設全部完工,確保路、電、網等基礎短板全部按標準補齊。
集體經濟空殼村“清零”。鼓勵村集體以入股、租賃、流轉等形式,依法合理開發資源要素,所有貧困村均有穩定村集體經濟收入。
各類問題整改“清零”。深入抓好扶貧領域發現反饋問題整改,列出問題清單,建立整改臺賬,限期整改銷號。
實現“六個全覆蓋”:產業就業“全覆蓋”,把建檔立卡貧困戶綁在產業鏈上;惠民政策“全覆蓋”,保證到戶到人無錯漏;州、縣市、鄉鎮、村四級書記開展遍訪貧困行動,實現行政村、貧困戶“全覆蓋”;人居環境整治“全覆蓋”,農村無害化廁所普及率達到90%;鄉風文明引領“全覆蓋”;基層黨建提升“全覆蓋”。
倡導“三皮精神”
1月8日,恩施州委州政府主要領導坐鎮恩施州新年首場電視問政,一批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被曝光。
“脫貧攻堅任務很重,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有脫掉幾層皮的決心,進村入戶要脫掉皮鞋換上球鞋,要多下去做基層群眾工作,皮膚要曬黑。”在恩施州,“三皮”精神在崇山峻嶺中傳揚。
“行百里者半九十,千萬不能有歇歇腳、松口氣的糊涂想法和蒙混過關的僥幸心理。”州委書記柯俊強調,今年是恩施州整體脫貧摘帽之年,越往后,越是要面對最深度貧困村和最困難的貧困戶,要啃下最硬的骨頭,就必須要有貼近群眾的“三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