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王發芝婆婆曬出她的2018年感言:“老有所養”。(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

圖為:掃碼看現場采訪王發芝老人視頻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楊康 通訊員 朱麗霞
從武漢市青和居步行到附近的青宜居“幸福食堂”,75歲的王發芝婆婆推著小推車,需要走15分鐘。
1月9日10時許,室外雨雪交加,王發芝戴上帽子、撐著傘,一如既往前往食堂買飯,“我不去,樓下王婆婆她們就得餓肚子。”
自從去年9月社區“幸福食堂”開張以來,王發芝就當起了義務“送餐員”,為居住在同樓棟的3位鄰居送飯,每天風雨無阻。
“姚爹爹81歲,王婆婆78歲,曾旺57歲,他們都患有多種疾病,腿腳不好、行動不便。”每次出去買飯,王發芝都帶上小推車和保溫袋,“有了這套裝備,外面雪再大,飯菜送到家也還是熱乎的。”
青和居是我省最大的純公租房小區,也是華中地區最大棚改回遷區域,25%是60歲以上老人,10%是收入不足千元的住戶,2.5%是精神病人、殘疾人。2016年初,王發芝從遠郊白玉山街搬入青和居。“生活大變樣了,以前租住的地方,環境雜亂,交通不便,出去買菜看病得花上半天時間。”
搬進新家后,王發芝經常參加合唱團,到“婦女之家”看電影、剪紙、繡花,還擔任了社區“再生花園”的志愿者。“我們用舊輪胎、飲料瓶等廢舊物品做成花盆,種了各種花花草草,廢物得到了利用,也美化了環境。”王發芝驕傲地帶領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到花園參觀。
社區大多數居民過去都居住在棚戶區,習慣了向門外倒垃圾。搬進樓房后,許多人一時很難改過來,高空拋物影響行人和樓下鄰居的情況時有發生,引發了不少矛盾。
為改變這一現象,王發芝起草打印了很多“溫馨提示”的條子,貼在樓道里。對于經常被投訴的人家,她還主動上門去做工作。“雖然我不是社區工作人員,但作為青和居居民,我有責任讓社區環境變得更好。”
也有些情況比較特殊的,“7樓莫婆婆家樓上的鄰居患有精神疾病,經常向莫婆婆家陽臺上潑臟水,她生氣,又無可奈何。我經常上門去安慰莫婆婆,陪她聊天,讓她心情放輕松一些。”王發芝說。
對王發芝而言,不管是當“送餐員”、做“花農”還是擔任“調解員”,都是傳遞愛心、回報社會。
“社區不僅環境好,工作人員也盡職盡責,總是對我噓寒問暖,逢年過節都送米送面。我是從苦日子里走過來的,特別珍惜現在的生活,也特別感恩。雖然我一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只要每個人都貢獻一點力量,社會就能更和諧。”王發芝說。
代表委員點評
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折不扣落實好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優撫安置各項政策。同時,要統籌各方資源,搭建社會參與平臺,形成全社會共同幫扶救助困難群體的強大合力。
——省政協委員、武漢市第四醫院院長 李文洲
“住有所居,安居宜居”是萬千家庭的共同心愿。棚戶區改造,更是寄托著無數棚戶區居民的夢想,體現著黨和政府以人為本的理念。保障房建設需要積極推進,已建保障房的分配更應該引起重視。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時,也讓蛋糕真正被有需要的人吃到。
——省人大代表、湖北德銘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 羅志宏
湖北“棚改”“危改”大數據
2009年以來
我省實施農村危房改造,迄今共改造94.6萬戶,平均每年9萬多戶,共投資92.88億元,幾乎涉及所有村莊。
2018年
我省棚戶區改造開工24.33萬套,農村危房改造13萬戶,分配政府投資公租房37.75萬套。
2018年至2020年
我省實施三年棚改攻堅計劃,將投資約3150億元,改造棚戶區約70萬套房屋。
到2020年
我省國有工礦棚戶區、城鎮棚戶區、墾區危舊房基本完成改造,困難群眾將“出棚進樓”,分享社會發展成果。
(數據來源:省住建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