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
武漢市國土規劃局官宣
《2018武漢市城鄉與國土規劃圖集》
重磅發布!
圖集中集中展示了武漢城市總規(2017~2035)、
長江新城總體規劃、長江主軸規劃等。












新建軌道交通14號線、18號線、20號線、22號線、23號線、25號線、27號線、新港線,其中25號線連接武漢站和長江新城站(魯臺)。
1號線:已運營,涇河--漢口北,軌道普線
21號線:已運營,后湖大道--金臺,軌道快線
14號線:規劃中,吳家山--三里橋,軌道普線
23號線:規劃中,新漢陽火車站--武湖,軌道普線
18號線:規劃中,三店西站--武湖,軌道普線
20號線:規劃中,天河機場--諶家磯--武漢站,軌道快線
27號線:規劃中,天河機場--陽邏,軌道普線
25號線:規劃中,魯臺--武漢站,軌道快線
10號線:規劃中,陽邏--武漢站,軌道快線
22號線:規劃中,甘棠--雙柳,軌道普線
《2018武漢市城鄉與國土規劃圖集》
一共148頁
信息量非常大
蘊藏著武漢的未來
這是武漢市國土規劃局
給大家發放的"超級新年禮包"

2018年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也是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關鍵一年。武漢國土規劃人以助力城市發展為己任,以為人民謀福祉為本心,精細謀劃城市美好藍圖,營造市民心中的美好家園。《2018武漢市城鄉與國土規劃圖集》收錄了年度最具代表性、最精粹的規劃成果,期望在對一年工作進行總結的同時,能夠拋磚引玉,與大家共同探討規劃創新,助力城市發展。
-01
歷史之城暨長江文明之心概念規劃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長江文明的重要傳承地。市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提出“以長江文明之心為重點,提升建設‘歷史之城’,致力建設世界級歷史人文集聚展示區”。歷史之城暨長江文明之心概念規劃按照“風貌完整、便于啟動、有利實施”的發展思路,將武漢“歷史之城”劃分為“核心圈層、拓展圈層、外延圈層”三大圈層。
核心圈層——武漢歷史之城的核心展示區,陸域用地面積約31平方公里;
拓展圈層——沿長江主軸向外拓展至武漢主城區范圍,總用地面積約678平方公里;
外延圈層——整個武漢市域行政區劃范圍,總用地面積約8569平方公里。

?武漢“歷史之城”三大圈層示意圖
武漢歷史之城的核心展示區,即“長江文明之心”,是以兩江交匯的南岸嘴為圓心,以3.5公里為半徑,以武昌古城、漢口歷史文化風貌街區、漢陽古城、歸元片區、龜北月湖片等為主體,覆蓋了兩江四岸的核心區域,集中了武漢市三分之二的歷史風貌街區及50%的歷史文化資源。

?長江文明之心規劃范圍示意圖
規劃總體形成“一園兩軸、三鎮六片”的空間結構。
“一園”是指將兩江交匯的龜山、南岸嘴、長江大橋、蛇山及江灘公園整體打造成為“長江文明公園”,打造武漢世界級人文生態品牌;
“兩軸”是指以長江主軸為藍軸,以龜蛇綿延山系為綠軸,通過提升建設長江綠道和東西山系綠道,延續歷史之城的景觀格局和空間架構;
“三鎮”是指漢口老城、漢陽老城和武昌古城;
“六片”是指月湖龜北片區、漢陽老城傳統風貌區、漢口原租界風貌區、漢正街傳統商貿風貌區、蛇山北武昌古城風貌區、首義革命文化展示區六大片區。

?長江文明之心整體空間結構示意圖
-02
長江新城總體規劃及起步區城市設計
十九大以來,在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重要戰略的形勢下,武漢被賦予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全面創新改革實驗區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等重大戰略任務,為城市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年7月17日,經過廣泛征求市民意見和專家論證,長江新城正式宣布選址于武漢中北部,具體方位為:東至倒水,南至長江,西至灄水,北至318國道,面積約554平方公里。

?長江新城總體規劃示意圖
規劃尊重自然環境基底,秉承傳統營城智慧,應對未來彈性發展,由內而外形成梯次布局,總體形成“一湖八灣、內島外城、一軸三帶、一心九片”的空間結構。”

?長江新城全域鳥瞰圖
2017年7月17日,長江新城起步區選址公布;2017年11月開展長江新城起步區城市設計國際征集活動;2018年5月18日,根據全國專家評審會的評審結果,報市政府專題會議研究同意,確定了阿海普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作為長江新城起步區城市設計的深化編制單位。經過后期多輪對接,2018年9月11日召開長江新城起步區城市設計方案全國專家評審會。
長江新城起步區目標定位為承前啟后的長江新城復合引領區——承接武漢市現有產業發展趨勢、服務武漢四大支柱產業片區;服務長江新城未來東、北向發展軸,為長江新城未來發展提供基石。

?長江新城起步區城市設計總平面圖

?長江新城起步區鳥瞰圖
在尊重原有生態水網,構建藍綠格局,最大利用現存路網,優化路網格局,而形成的城市框架基礎上,利用城市發展主要引擎帶動整體城市的成長,形成“一軸、一帶、兩核、三廊道、多心”的規劃結構。
一軸:呼應武漢總體布局的長江主軸;
一帶:長江新城起步區東西發展聯動帶;
兩核:起步區內的諶家磯核心區和武湖核心區;
三廊道:串聯各城市單元的活力之谷生態廊道、創智之谷生態廊道、宜居之谷生態廊道;
多心:每個城市單元擁有各自的功能核心,形成多心結構。

?諶家磯片區中心鳥瞰圖

?武湖片區中心鳥瞰圖
長江新城路網規劃

基礎設施上圍繞“未來”與“智慧”兩大核心主題,構筑高效、韌性和超前的支撐系統。

長江新城路網將形成“四橫四縱兩環”的格網開放式骨架道路網絡,另構建“三橫六縱”的網格式主干網。

四環線往東延伸,繞城高速甘棠處北延南下東進,武英大道連通機場,在前川以北新增高速外環,武麻高速調線作為武麻大道在天興洲和青山大橋之內直穿天興洲,另臨灄水西岸從三環線原接口處新建武麻聯絡線。
-03
長江主軸概念規劃及實施專項規劃
長江主軸規劃范圍為西至沿江大道-晴川橋-濱江大道、東抵臨江大道、南達白沙洲、北至天興洲,總面積73.68平方公里,長江江段長約25.3公里。其中,陸域面積約為28.23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約為45.45平方公里。在此基礎上,劃定核心段范圍為長江大橋至長江二橋之間,重點段范圍南北拓展至鸚鵡洲長江大橋和天興洲長江大橋。

?長江主軸規劃示意圖

?長江主軸規劃效果圖

?長江主軸江灘環境提升示意圖

?長江主軸新碼頭水上藝術街區效果圖
-04
東湖生態綠心概念規劃及專項規劃
2017年1月22日,武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規劃建設東湖城市生態綠心,傳承楚風漢韻,打造世界級城中湖典范”。按照市政府城建工作例會工作部署,在東湖綠心“1+N”工作框架統領下,武漢國土資源和規劃局組織開展了《武漢“東湖城市生態綠心”概念規劃》編制工作。
核心范圍為東湖風景名勝區范圍,東至武廣鐵路,西至東湖路,北邊以筲箕湖以北地區及中北路延長線為界,南邊界至老武黃公路、喻家山、南望山一線山脈南麓區域,總用地面積62平方公里。

?綠心規劃范圍示意圖

?綠心規劃效果圖

?綠心景區景群規劃示意圖

?綠心重要景點視廊控制圖

?綠心節事規劃示意圖
為達到世界級城中湖典范,成就世界級城市生態綠心的建設目標要求,按照“2年打基礎、5年初見效、15年全面建成”統籌考慮、分時序開展東湖綠心系列建設工作。2018-2019年,全面引爆、啟動近期抓手項目,夯實世界級基礎;2020-2022年,世界級城中湖建設初見成效,全面優化提升生態、景觀、功能及配套,促進東湖周邊融合發展;2023-2032年,全面建成世界級城中湖和世界級城市生態綠心,全面完善東湖綠心的生態、人文、功能建設,同時加快東湖綠心與都市發展區其他區域的整體銜接,全面推進區域融合發展,建成國際典范。

?綠心遠期發展規劃示意圖
2017年7月22日,時任武漢市市長的萬勇同志主持召開市城建重大項目第61次工作例會指示精神,就高標準規劃建設“東湖綠心”工作進行了專題研究,并提出了具體工作部署,以立法形式對東湖風景區實行360度湖景天際線管控,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
結合實景觀測情況進行校核,篩選出3個一級視點和5個二級視點,以及3個輔助視點。西岸包括沙灘浴場、全景廣場、九女墩、武大北門視點;北岸包括鵝咀、總觀園視點;東岸包括鵝咀、劉備郊天壇視點;南岸包括沙灘浴場、東湖賓館、清河橋、武東湖灣、東湖東路視點。

?東湖各岸線最佳景觀視點
結合未來高層簇群分布、波峰波谷控制、通廊控制等要求,劃定研究范圍內新建及改建建筑的高度控制。

?總體高度控制指引圖
注:據武漢市國土規劃局消息,由于單位附近片區停電,服務器關閉,因此官網上的《規劃》電子圖集在周末可能打不開,敬請諒解。周一供電恢復正常后便可查看。
長江云(changjiang-y)屆時也將繼續關注這份《規劃》,為大家提供圖集下載的路徑,敬請關注!
END
來源 | 武漢市國土規劃局 越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