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李劍軍、通訊員鄧金龍)最新統計顯示:近4年來,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不斷“瘦身健體”,累計壓縮旗下法人企業67家,壓減率達21.4%,提前半年完成國務院國資委下達的改革任務。
建廠50年來,東風公司所有制與產權形式日益多元化,既有大量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企業,也有大量的控股、參股、間接持股等形式,各層級的東風系法人企業曾達300多家。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很多企業原有的體制機制日益喪失競爭力,有的連年虧損。為此,東風在優化事業布局、調整管控模式、推進混合所有制等方面著力,以“創新發展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為主線,通過戰略退出、關停并轉、拆分重組、混合參股等多種方式,不斷推動相關企業瘦身健體、提質增效。
2014年,東風先后完成東風朝陽柴油機有限公司、東風南充汽車有限公司等企業的股權移交或劃轉。接著,又完成了燃氣供應、工程建設、設備修造、房地產、電視網絡、醫療業務戰略性退出。東風電力處、水務公司、物業管理公司、襄陽能源公司去年分別移交國家電網、北京首創、華潤、中廣核等優勢國企,分流員工1800多人。相關企業普遍提質增效。如東風燃氣公司引資3.44億元混改,改制后首個財年凈利潤1532萬元,而改制前年均虧損2600萬元以上。
近兩年,東風相繼對東風裕隆、東風小康的管控模式進行大改革。撤回了派駐東風裕隆的管理人員,占股50%的東風僅作為投資方參與運營,東風裕隆內部決策、管理由裕隆集團主導。通過出售所持有的東風小康50%股權、認購重慶小康股份的方式,成為小康股份占股26%的第二大股東,不再參與東風小康的直接經營管理,釋放東風小康民營化的活力,成為國企混改的新嘗試。
針對汽車零部件板塊小而散、過分依賴內部訂單的弊端,東風零部件集團著力實施系統化、模塊化改造,打造零部件細分行業“小巨人”,將旗下的車輪、泵業、懸架彈簧、傳動軸4家企業重組成東風汽車底盤系統有限公司,原電子、電氣和電子科技相關資源整合成東風電驅動系統有限公司。這樣的整合案例在東風旗下的鑄造、鍛造、特商、特種車身等領域不勝枚舉。
東風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認為,通過優化資源配置“瘦身”,有利于進一步放活市場主體,增強東風自主事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