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女士帶著心心來省婦幼復查,新生兒科胡玉蓮主任憐愛地抱著孩子
剛出生的寶寶腸系膜上長滿了血管瘤,不僅擠壓了腸道無法吃奶,還有顱內出血的風險。可腸系膜血管瘤既無法手術切除,也無法介入封堵。新生兒科醫生冒險為剛剛出生9天的心心(化名)上了化療,勇敢的寶寶闖過4次化療關,成為小“斗瘤戰士”。
血管瘤竟然長在新生兒肚子里
去年11月8日,荊門的付女士生下了女兒心心。心心出生后就出現了腹脹、貧血和皮膚出血,當地醫院無法處置,第4天后轉運到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治療。
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醫師胡玉蓮接診了心心,摸了一下她脹鼓鼓的小肚子,覺得很有可能是包塊。但隨后的一系列檢查結果比醫生們想象的還要嚴重:心心患的是腸系膜血管瘤。
“腸系膜是腸道前后壁的兩層膜,對腸道有固定和供血的功能,患兒的腸系膜上長滿了血管瘤,形成了一個成人拳頭大的包塊。”胡玉蓮說,這個大包塊不僅壓迫了心心的十二指腸,讓她沒法進食,而且還造成了血小板嚴重減少,出現了全身性皮下出血,還有顱內出血的風險。
新生兒科立刻申請了多學科會診。血管瘤多發在皮膚上,常見的處理方法是手術切除或者介入封堵,但心心的血管瘤密布在腸系膜上,這層膜切不得,而介入封堵會導致腸道無法供血。傳統的路子都走不通,新生兒科的專家們決定給心心嘗試化療。
勇闖化療關做“小斗瘤戰士”
心心在出生第9天,就開始了化療。“當時,我們心里也非常忐忑,新生兒的抵抗力弱,心心前幾天沒法吃奶,營養狀況差,化療對她是個很大的考驗。”管床醫生余晶說,全科室都心疼這個剛出生就化療的“小斗瘤戰士”,專門給她配了護理組長,醫生們路過她的小床都會留心一下她的狀態。
隨著化療的推進,心心肚子里的血管瘤在不斷縮小,血小板也在慢慢上升。但在第二期化療結束后,讓醫生們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心心出現了明顯嘔吐、脫發、白細胞急劇減少、面色蒼白等化療反應。胡玉蓮立刻給她調整了治療方案,并拉長了第三期化療間隔。
醫生護士們每天揪著心陪伴著心心,她一天天熬了過來,不僅完成了第三期化療,還挺過了第四期化療。后期,心心狀態穩定后就轉到了母嬰同室,跟媽媽相聚,看著她努力吃奶的模樣,醫生和家長們的信心也增加了不少。化療全部結束的那天,整個醫療組一起到心心床邊給她點贊。
在新生兒科住院38天后,心心的血管瘤由肚臍下方縮小到肚臍之上,吃奶順利,血小板有明顯升高,沒有自發性出血的風險。付女士終于能帶著心心出院了。
24日,心心來復查,又給了醫生們一個大驚喜,“孩子的血管瘤縮小到乒乓球的大小,血小板也恢復到了正常水平。”胡玉蓮高興地抱著心心連聲夸她“好孩子!”付女士跟醫生們抱在一起哭著說:“心心的這條命是你們搶回來的,等她長大后我一定跟她講這段經歷。”
“血管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多發于皮膚上,一般會在寶寶一歲、兩歲或者四歲前逐漸消除。”新生兒科主任夏世文介紹,心心的血管瘤發在腸系膜非常罕見,通過化療縮小后還需吃藥一年半,后期會逐漸消除。
記者黎清 通訊員周建躍 溫紅蕾 黃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