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苦練新招

圖為:舞龍隊里“娘子軍”

圖為:新龍點睛

圖為:揮汗訓練
□楚天都市報記者陸緣通訊員宋亮童婳胡娟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劉中燦
元旦以來,在武漢市東西湖區長青街二雅社區廣場上,經常能看到兩支舞龍隊揮汗訓練的情景。隨著春節越來越近,隊員們練得更勤了,為的是到時給社區居民帶來最精彩的表演。
小年前夕雙龍點睛
1月28日上午,臘月二十三,二雅社區廣場人頭攢動。一場嚴肅的儀式,即將到來。
9時18分,儀式正式開始。燒香、敬酒等一系列祭祀禮儀完畢后,舞龍顧問曾憲剛高喊:“鳴炮!敲樂!起鑼!”兩條栩栩如生的金龍在龍珠引導下,搖曳著身姿,一路舞到祭祀桌前,龍尾接龍頭,等待點睛成活。
曾憲剛吟唱道:“一點天庭,迎春接福開彩門;二點雙目,風調雨順;三點口粒,五谷豐登;四點頭尾,族人安居樂業享太平。”
兩位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毛筆,隨著曾憲剛的吟唱,分別在兩條金龍的眼睛等部位點上雞血酒。
儀式結束后,在鏗鏘的鑼鼓聲中,兩條金龍跟著龍珠上下翻飛,仿佛活了一般。
在62歲的曾憲剛記憶中,這樣的場面,不知經歷過多少回。他出生于黃陂區蔡店鄉,打小時候起,每逢元宵佳節,觀看村里的舞龍表演是他和小伙伴們的“保留節目”。黃陂舞龍是南龍代表之一,歷史十分悠久。20多歲時,曾憲剛便跟著父親學習舞龍,舞龍成為他人生重要的一部分。
隨著年歲漸高,曾憲剛漸漸走到幕后。今年是他連續第五年作為顧問,在二雅社區指導年輕一代。他說,雖然時代日新月異,但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不能忘記。
隊員平均年齡30歲
點睛儀式過程中,曾憲剛多次強調要“有頭有尾”。他告訴記者,每年正月十五,舞龍隊會舉行收燈儀式,將龍燈燒掉“送上天”。今年,二雅社區早早就從湖南永州訂制了兩條新的金龍。
二雅社區正式的舞龍隊,組建于兩年前,男隊、女隊各一支,隊員由社區工作者和居民組成。為了表演更加精彩,社區今年邀請解放軍龍獅基地專業龍獅隊教練朱壯,對隊員們進行系統專業培訓,編排舞龍隊形,訓練基本動作、走位、舞龍套路等。
二雅社區書記周建介紹,今年社區舞龍隊有了很大變化,老隊員幾乎都退了下來,吸收了一批新人,隊員平均年齡接近30歲。
舞龍是一項技術活,對身體的協調性、節奏感要求很高,也很耗費體力。在這些方面,年輕人具有優勢。“但年輕人有時容易急躁,特別是我們的新隊員幾乎都是第一次接觸舞龍。”教練朱壯說。讓他欣慰的是,無論動作多難、訓練多苦,隊員們都咬牙堅持了下來。
隊員張房被安排在龍頭這一重要位置。第一天訓練后,他渾身酸痛,連胳膊都抬不起來。第二天,他堅持訓練,在做轉身動作時不小心扭了腳,至今仍然腫脹著。他說,這段時間,他深深感受到舞龍這項傳統文化的魅力,他一定要堅持下去。
期待元宵大放光芒
在朱壯看來,他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把競技舞龍技藝教給隊員們。競技舞龍更具觀賞性,但舞者需要在行進中動態完成龍的游弋、起伏、翻騰、穿越等動作,難度很大。
不過,在點睛儀式上,已經訓練了近一個月的隊員們配合嫻熟,能在技巧之中合理運用力度、速度、幅度、耐力等,把龍的姿態展現得優美自然。
武漢某高校大三學生王私玉,一放寒假就加入了舞龍女隊。去年她也是女隊隊員,位置是龍珠。今年她被安排在龍身第六棒。她說,訓練讓她的身體素質越來越好,她非常期待很快就要到來的正式表演。
每年元宵節,東西湖區都會舉行聲勢浩大的踏街活動。據了解,今年的踏街活動安排在慈惠街石榴紅村。周建相信,二雅社區的舞龍隊,一定會是活動中最亮眼的表演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