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記者龔雪)2月15日,記者從湖北美術館獲悉,該館組織社會不同領域、不同專業的人群,組建了一支近150余人的文化志愿者團隊,12來年,累計服務300萬余人次,累計工作時長50萬小時以上,在全國美術館公共教育方面產生標桿效應,并榮獲由中央文明辦頒發的“2018年文化志愿服務專項支持經費項目”與“2018年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

湖北美術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館將志愿者工作視為美術館公共教育的重中之重,通過崗前培訓、專業課程學習,鼓勵志愿者深入參與館內工作,包括展覽、設計、教育及后勤等。在志愿者的協助下,該館還推出了“聽濤講壇學術講座”、“藝術圖書書友交流會”、“了不起的爸爸親子工坊”以及“荊楚匠心”系列公共教育活動,獲得大眾和業界人士的廣泛認可,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群走進美術館,參與美術館活動,進而喜愛美術館。

2018年,湖北美術館推出了“美在民間--民·藝·坊”志愿者服務公共教育項目,借助志愿者的力量,深植湖北文化土壤,研發相關的美術教育課程,并將本土優秀文化課程,輸送至社區、學校、企業機構以及基層單位,滿足社會各界的精神需求,提升大眾人文素養。該項目于2018年6月榮獲由中央文明辦頒發的“2018年文化志愿服務專項支持經費項目”與“2018年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

“美在民間--民·藝·坊”文化志愿者服務項目以藝術體驗課為主要活動形式,課程主要分為漆藝、面塑、木雕及年畫等湖北傳統工藝版塊,每個大版塊下設置四至五個學習版塊,從看、聽、動、說四個角度出發,為學生們規劃了一套完整的學習系統。湖北美術館公教部邀請專家教師團隊、民間藝人以及非遺傳承人,針對具體的工藝對志愿者展開了數十場圍繞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訓,其后通過多次的試講與考核,使每位志愿者都能了解與掌握各項傳統工藝的精髓,成為獨當一面的“專家”。在送課進學校、社區、基層時,志愿者由前期的知識接收者變成了現在的知識傳授者,通過授課、與觀眾互動,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深植大眾心靈。與此同時,志愿者間可以通過湖北美術館建立的網絡交流平臺,即時分享想法,聆聽建議,擬定教學目標,并根據自身特點選擇角色分工,從而營造和諧的團隊氛圍,優化團隊資源,生產出多種特色的藝術體驗課堂。

2018年10月16日,“美在民間”項目走出湖北,跟隨“文化部2017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優秀展覽巡展扶持項目:美在民間--湖北美術館館藏工藝美術教育家張朗作品及文獻展”走進了河南省美術館的藝術體驗課堂,來自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昆麗河小學的近百名學生熱情參與了此次藝術活動。這項由志愿者深度參與的活動,為實現美術館、中小學校合作,跨地域實踐公共文化教育,邁出可喜的步伐。
據介紹,展望2019年,湖北美術館的文化志愿者團隊將繼續依托“美在民間--民·藝·坊 ”志愿服務項目,運用美術專業精神、團隊合作精神以及服務精神,致力于推動館校間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共享,促進美術館、學校以及學生三者間的良性溝通循環的形成,建設出更為完備的館校合作機制,進而擴大湖北美術館文化志愿者團隊的社會影響力,吸引更多的群眾加入到美術館的志愿服務工作中,為未來的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擴寬空間,培育更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