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荊楚大地“春風行動”如火如荼,“家門口就業”呼聲相比往年更加響亮。
來自打工大縣谷城縣人社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春節過后,該縣有9215名外出務工者選擇留在家鄉,其中6874人在本地就業,1105人創業,1236人待就業。選擇在家門口就業創業的群體,約占該縣務工總人數的10%。
這種現象,是全省勞動力回流的一個縮影,說明越來越多的打工者選擇家門口就業。“既能找到滿意工作,又不用背井離鄉。”對于勞動者來說,這是理想狀態。“留住了人,就留住了活力,留住了希望。”對于地方經濟發展來說,這是大事。
連日來,在對全省打工大縣和用工大市的深入走訪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發現,如何讓返鄉務工者“怦然心動”,最終選擇留下來,讓返鄉就業之路越走越寬,是各地都在深入思考的問題。
企業留人措施還應更給力
“用工難是表象,留人難才是根本。”
對于企業普遍反映的“用工難”現象,宜昌市勞動就業管理局局長謝天星有自己的看法。
2018年,該局對全市150家監測單位的崗位監測顯示,截至當年9月,這些單位新招員工12666人,但能夠長期穩定下來的不足40%。比如,某科技企業開工時招聘了近2000人,最后留下來的只有600余人;某化工企業招工210人,但同期員工流失人數達到300人。
通過對當地37家缺工企業的深入剖析,謝天星發現,部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僅追求利潤最大化,忽視了員工的切身利益和感受。“一些崗位薪資待遇看上去不錯,但勞動者想拿到手并不容易,很大一部分需要依靠加班或提成。”謝天星舉例說,一家紡織廠,員工基本工資占工資總額的50%,加班工資占40%;一家大型超市,員工基本工資占工資總額的37%,加班工資占27%,銷售提成占10%。
同時,從崗位工作環境來看,缺工企業中,27.8%的企業周邊500米內無公交線路,30.2%的企業存在高溫、噪音等不利環境,50%的企業一線員工工作時間在8至10小時以上,48.6%的企業實行兩班倒、三班倒。從崗位軟環境來看,部分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運作能力不足,長期局限于“救火式”選人用人方式,缺乏人力資源發展和人才儲備規劃,對員工技能和知識培訓投入不夠。“參與調查的企業中,超過三分之二的企業,其員工培訓支出占企業人力資源總支出的比例在3%以下。”謝天星說,這會讓崗位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導致招得來人卻留不住人。“除了人社部門積極牽線搭橋,企業的留人舉措也要更給力。”謝天星認為,隨著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加快,返鄉就業群體會越來越多,用工企業應該抓住機遇,創造更多高質量的崗位,吸引勞動力在家門口穩定就業,從根本上化解“用工難”。
技能培訓多向返鄉創業傾斜
眼下,我省支持和鼓勵城鄉勞動者創業就業的政策不少。
城鎮登記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的農民工等群體自主創業的,可在創業地申請創業擔保貸款并享受貼息政策;參加各類技能培訓的農民工,不僅可以享受200元至2000元的補貼,參加技能鑒定并考核合格的,還可享受技能鑒定補貼。
從各地調查統計數據來看,今年“春風行動”啟動以來,在返鄉務工群體中,大約有5%的人選擇在當地創業。自主就業,解決的是一個人的問題,自主創業,則可以拉動一批人就業。
“我返鄉創業,有技術,也有市場,回谷城開了一家裝修公司。”
2月14日,谷城縣“春風行動”招聘會上,返鄉創業的李鑫正在招人,共需25名從事裝修行業的人員。然而,一部分技術崗位無人問津。“來應聘的基本都是會計,懂裝修的有點少。”李鑫說,工資待遇不低,卻招不來合適的人。
多名返鄉創業人員建議,人社部門每年組織的技能培訓,多向返鄉創業企業傾斜,為創業提供更好的人力資源基礎。“加強溝通是前提。”谷城縣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局局長李斌表示,將更細致深入地了解用工需求和返鄉人員訴求,結合本地發展,加大送崗位、送培訓、送政策、送服務的力度,加強對返鄉創業人員的扶持。返鄉創業人員也應及時與人社部門溝通,明確反映用工需求,以便新增崗位和就業人員之間精準對接,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技能培訓。
編后
一年之計在于春。連日來,湖北日報多路記者深入開春用工市場一線,從打工大縣與用工大市的對比視角中,觸摸市場,感受變化。諸多新現象,諸多新問題,也帶來諸多新的思考。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我們希望,不管是求職者,還是用人單位、相關政府部門,都能努力探索,奮發有為,開創新一年的輝煌。“2019春風行動.打工大縣與用工大市的對話”系列報道到此結束,感謝您的關注。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鄧偉 黃璐 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