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谷三十年如一日,聚焦光電子信息產業,十年磨一劍發展芯片產業,矢志不渝“追光逐芯”,終于成就了今天的輝煌。
目前,光谷確立了“謀劃2049、規劃2035、計劃2021”三步走邁向“世界光谷”的戰略安排,正處于重大戰略的疊加實施期、加速升級的歷史機遇期、超車發展的重要窗口期。
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件大事抓出頭”。22日,東湖高新區召開2019年度工作會,為未來3年繪制高質量發展藍圖。據了解,這也是光谷貫徹我省“一芯驅動”戰略布局、我市“加快建設三化大武漢”的具體行動。
光谷將在全省全市發展大局中承擔首要之責、建設首創之園、打造首善之區,并提出大力推進高質量發展3年行動:努力提升動能之“新”,建國際化“創新光谷”;努力打造產業之“芯”,建現代化“富強光谷”;努力打造區域之“心”,建生態化“美麗光谷”。
創新驅動
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
光谷科學島
光谷將始終圍繞“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中心”這一戰略目標,聚焦新動能,建國際化“創新光谷”,在創新驅動發展上走在前列。堅持把創新發展擺在核心位置,深化實施“雙自聯動、雙輪驅動”戰略,以深圳為標桿,拿出最好的空間資源用于創新,努力提升動能之“新”。未來3年,力爭實現創新要素高效集約化、創新生態持續優化、創新成果最大限度轉化的目標。
強力推進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借鑒美國硅谷、波士頓等全球知名創新廊帶建設經驗,大力推進“1133”創新空間布局,以高新大道為主軸,以光谷科學島為重點創新源,以未來科技城、生物城、中心城等為核心載體,以關山大道、左嶺大道、光谷五路3條千億大道為延伸,高起點加快規劃建設,高效率推進要素集聚,著力打造高端人才、高端產業匯聚的創新發展核心承載區;全面啟動光谷科學島建設,加快推進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以及國家信息光電子、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國家先進存儲產業三大創新中心建設。
強力推進國之重器核心技術攻關。通過3年努力,光谷科技研發投入強度超過10%,萬人擁有發明專利超過200件,爭取在先進存儲、新型通信、新型顯示、生物醫藥、腦科學、新能源等領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技術。
強力推進“五鏈統籌”。緊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配套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特別要加快金融集聚區建設,力爭3年內新增15家主板上市企業,培育一批科創板上市企業。
強力推進創新生態優化提升。加大創新型企業培育力度,力爭3年內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500家、瞪羚企業超過450家、獨角獸企業超過15家。
強力推進更高水平更廣領域的改革開放。加快自貿區武漢片區建設,形成更多光谷改革經驗。
產業聚焦
形成2個千億企業
3條千億大道
光谷將始終圍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這一戰略目標,主攻制造業,建現代化“富強光谷”,在綜合實力上走在前列。未來3年,現有支柱產業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常發展,未來產業率先誕生,迭代產業基本形成,首位度不斷提升,經濟總量占全市比例由10%上升到15%,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在全市全省居首。
千方百計壯大五大支柱產業。緊緊圍繞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五大領域,通過3年接續努力,培育2家千億級企業,新增6-8家百億級企業,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打造關山大道、光谷五路、左嶺大道3條千億級產業大道:將關山大道沿線打造成集創意產業、高尚居住、商業服務、研發辦公功能于一體的創新溯源地、世界一流的光谷智道;將光谷五路—花山大道沿線打造成集科技創新、科技金融、總部辦公功能于一體的光谷第五大道、世界級的開放創新軸;將左嶺大道沿線打造成為以半導體產業為主導、集聚高端生產要素的光谷創新生力軍、世界知名的智造高地。
千方百計發展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緊抓住集成電路、數字經濟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機遇,形成產業集聚優勢。
千方百計布局未來產業。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推動以智慧工廠、數字車間、工業云平臺等為代表的生產類應用場景建設,以無人駕駛、遠程診斷、無人超市等為代表的生活類應用場景建設,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千方百計優化營商環境。堅持系統施策,采取強力手段,開展營商環境“大比武”“擂臺賽”,強化服務意識,當好“店小二”,努力實現“一網通辦”,讓群眾和企業辦事就像“網購”一樣便捷。
空間布局
打造“黃金十字軸”
“東部副中心”
光谷將始終圍繞“建設科技新城、打造東部中心”這一戰略目標,提高宜居性,建生態化“美麗光谷”,加快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面向未來的基礎設施體系、世界一流的生態文明體系,努力打造區域之“心”。未來3年,新城格局基本奠定,新城中心基本建成,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高規格打造“黃金十字軸”。緊密結合科技創新優勢和山水生態資源,東西向以高新大道沿線為創新中軸,南北向以豹子溪生態廊道沿線為生態中軸,打造世界級的“黃金十字軸”。沿高新大道一路向東,打造具有世界標準、未來眼光、科創特色、智慧夢境的科技創新大走廊。北連九峰山,南接龍泉山,串聯嚴東湖、牛山湖、豹澥湖等自然景觀,構建生態、交通、科技、景觀、人文等“五軸一體”的生態文明大走廊(如上圖)。
高起點建成“東部副中心”。加快推進“一主兩副四組團”的城區空間布局。“一主”是光谷中心城,作為武漢市光谷副城的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和綜合公共服務中心,承擔金融服務、文化娛樂、會議展覽等職能;“兩副”為魯巷和未來城副中心,魯巷副中心承擔商業辦公、信息服務、知識創新等綜合型服務職能,未來城副中心承擔智能制造、技術創新等生產性服務職能;“四組團”包括花山、流芳、龍泉和濱湖等組團級服務中心,花山組團完善旅游、科研配套及生活服務等設施,流芳組團完善綜合性服務設施,龍泉和濱湖組團承擔牛山湖片區的公共服務職能,提供旅游服務和高端商務。
高標準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向市民群眾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打造最普惠的公共交通體系,最國際化的教育、衛生和文化體系,最優質的基礎設施體系,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增強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城市運行效率。
高水平推進城市綜合治理。努力推動城市功能品質一年大改善、兩年大變樣、三年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