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將迎新八景 打造極致體驗街區

5月4日,小長假最后一天,江漢路上依舊人頭攢動。長江日報記者詹松 攝

江漢路步行街承載了武漢人的青春夢,是武漢市民心目中的時尚地標、城市驕傲,也寄托了人們復興大武漢商業繁華的共同夢想。近日,長江日報連續報道《江漢路步行街何時強勢復興》《熱心市民千字建言:打造武漢人自己的“時尚大道”》引發廣泛關注。
6日,江漢路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第三次全體會議研究部署推進工作。會上,長江日報記者獲悉,江漢路步行街將對標國際一流步行街,年底將迎商務部“大考”,同時也迎接市民以及中外游客檢驗。
周邊聯動凸顯獨特文化
根據武漢市統一規劃部署, 《武漢江漢路步行街改造提升方案》已經編制完成。2019年,規劃提升集中在江漢路步行街現狀范圍內,總面積12.1公頃,北至自治街,南抵沿江大道,包含步行街兩側建筑;2020年,將擴大范圍從江漢路步行街現狀延伸北至京漢大道,西至前進五路;同時疊加中山大道段前進二路——南京路范圍,總面積約55.7公頃,與周邊里份聯動形成特定文化場所。
江漢路步行街定位“打造國際卓越濱江魅力空間及中國極致城市體驗街區”,將以路為軸,“三時”為線,話老漢口,新八景。三時則是——古代漢口史話,講百年滄桑舊事;現代華中風尚,講時尚多元話題;未來慢城活力,講生態文明理念。
舊時光里尋找新味道。“話老漢口 新八景”意在挖掘節點文化主題,形成開放空間場所,營造精致江漢城市魅力空間。新八景中有M+的都市森林,也有老璇宮的新秀場,還有積慶里的百年新民眾樂園等。
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江漢路的升級改造中,要堅持傳承經典、自信創新。
江漢路上集中承載了漢派文化、碼頭文化、商貿文化、建筑文化、首義文化、紅色文化、長江文化等多樣文化特征,通過“文化+”引領業態升級。同時凸顯價值特色,借鑒國外案例,以文化載體為依托,特性為手段,將多類型文化內容負載到江漢路中,凸顯江漢路獨特文化價值。
擁抱5G建設智慧商圈
順應5G時代的來臨,江漢路步行街將打造“智慧街區”,計劃與阿里、騰訊、京東、中國移動等企業合作,利用5G技術建設智慧商圈,打造線上服務平臺+線下黑科技體驗的服務模式。通過商場大數據提升商業供給匹配度、通過智能化平臺優化公共服務,讓公共廁所、停車場等不再難找。
眼下,江漢關外立面整治已經啟動;鹽業大樓外立面改造也已經啟動;中心百貨引進日本設計機構合作對商場業態進行重新規劃;M+購物中心調整業態;新民眾樂園正在引入新業態等,配合步行街改造升級。
隨后,歷史建筑如江漢關、大清銀行、日信洋行以及主街周邊停車設施和交通微循環改造等方案也將陸續出爐、實施。
針對市民關注的江漢路進店人氣不足的問題,會上透露未來的推動舉措:要按照規范管理、專業運營的原則,創新管理機制和服務模式,在保障商品質量、服務品質、衛生環境的基礎上,賦予步行街管理機構更大的自主權,探索“政府+商會+企業”三位一體、良性互動的發展模式。
市人大代表、香港雙人青國際景觀規劃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娟說,江漢路步行街建筑特色與文化底蘊是優勢所在。從建筑物視覺與文化上已有厚度,伴隨時代發展,商業品質呈現短板。
她建議,引入一流的專業運營機構整體經營步行街,并建立商家管理機制,對于經營者所提供服務與商品進行品質與安全保障。在硬件方面,對街面整潔綠化設置,與戶外冷凝等裝置進行完善,步行逛街舒適感增加;在軟件方面,加大服務力度,整體提升體驗感。(長江日報記者孫珺 張維納 趙歆)
做延伸變時尚 引業態搶5G全國11條步行街提升改造各不同

1日,江漢路步行街迎來四面八方游客。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和武漢江漢路步行街一樣,去年年底,商務部下發通知稱,將對全國11條步行街進行改造提升試點,力爭用2至3年時間,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的高品位步行街。目前,首批入選步行街已陸續開始升級改造工作。
北京、杭州
步行街做延伸,串聯商業、文化、旅游設施
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今年年初已公布相關提升改造方案。王府井步行街現狀全長1818米,未來,步行街將北延300余米。王府井建管辦副主任呂繪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他們曾對比了國際頂級的商業街區,基本步行空間都在800米到1公里的長度。比如,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長度更是超過了1公里。這樣的長度能夠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間和休閑空間,也能把兩側的商業、文化、旅游的設施串聯在一起。
對原有步行街做延伸的不止王府井步行街,杭州湖濱步行街將打造“醉杭州”樣板。現在的湖濱步行街長650米,提升改造方案中提出,湖濱步行街擴容后總長將達到2100米。
北京、上海、西安
傳統與時尚結合,打造“打卡”勝地
長江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多條步行街通過傳統與時尚相結合,打造別致消費體驗。今年2月,北京首家樂高品牌旗艦店登陸王府井步行街,店內陳列了多個大型樂高3D模型,包括以故宮為靈感創作的巨型屋檐、長城景觀、中式轎子、石獅子模型和龍柱等,體現了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韻味,成了消費者 “打卡”勝地。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引入故宮文創,增添商業活力。南京夫子廟步行街在今年春節期間舉辦了雙城燈會,主打“水陸空”立體布展,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前往賞燈游覽。
西安大唐不夜城新唐人街步行街在今年春節期間舉行了“西安年·最中國”活動,此次活動專門設置了“絲路”主題板塊,除了全方位展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美食、藝術,還設立35個展位展示新加坡工藝蠟染、土耳其彩釉、印度紗麗、俄羅斯套娃等來自33個國家的特色文創產品,市民和游客可近距離領略絲路文化的獨特魅力。
重慶
引入新業態新模式,吸引年輕消費群體
來自重慶市商務委的材料顯示,重慶將力爭通過3年左右時間,將解放碑步行街打造為“服務重慶、輻射西南”最時尚、最人文、最國際的十字金街。解放碑中央商務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解放碑將吸引更多國際品牌開設首入店、旗艦店、體驗店,凸顯解放碑“時尚品牌發布大廳”地位,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先行區。
“主動適應商業年輕化、社交化和體驗化的發展趨勢,已經成為解放碑發展的重要思路。”
杭州、重慶
以數字推進管理,以數字驅動商業發展
“智慧街區”也是此次各大步行街升級改造的亮點。
杭州湖濱步行街將全面推動數字應用,打造“城市大腦湖濱綜合實驗區”“數字經濟體驗館”,以數字推進管理協同,以數字驅動商業發展。搶抓5G先機,將步行街打造為5G應用示范街區。
大數據智能化的新興浪潮也在啟發著重慶解放碑步行街。一個集大數據中心、政府管理平臺、消費服務平臺、公共基礎服務平臺的智慧步行街系統正在建設中。
(長江日報記者孫珺 張維納 趙歆)
許多老牌商業街沒落了 為何江漢路要重煥光芒

5月1日,江漢路步行街上,游客如織,人頭攢動。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在我們的城市記憶里,在武漢人心中,江漢路分量至重,甚至無可替代。她是武漢的地標,漢口繁華的代表,百年武漢的“商業圖騰”。在這里,百年老店林立,走完江漢路,如同逛完武漢商業史。道路兩旁的建筑,代表的是整座城市的歷史傳統與文化魅力。對于許多外地人,沒有去過江漢路,不算來過武漢。作為武漢商業文脈的傳承,江漢路當然需要強勢回歸。
《長江日報》“江漢路步行街何時重煥光芒”的話題,引發熱議。眾多網友紛紛留言回憶自己與江漢路的點點滴滴,或是為這里今后的發展出謀劃策。武漢人心中的“江漢路情結”,由此可見一斑。
城市快速發展,商業地理急劇變遷,許多老牌商業街沒落了,又有新興的商業街、商業區快速崛起,這本是很正常的事。近年來,光谷步行街、楚河漢街等一批商業新秀在武漢閃亮登場,也逐漸成為城市的新名片。“你方唱罷我登場”是市場競爭常態,在武漢,多少商業體都經歷了從火爆一時到無人問津的生命歷程,為什么江漢路步行街一定要重煥光芒?
因為在我們的城市記憶里,在武漢人心中,江漢路分量至重,甚至無可替代。她是武漢的地標,漢口繁華的代表,百年武漢的“商業圖騰”。在這里,百年老店林立,走完江漢路,如同逛完武漢商業史。道路兩旁的建筑,代表的是整座城市的歷史傳統與文化魅力。對于許多外地人,沒有去過江漢路,不算來過武漢。作為武漢商業文脈的傳承,江漢路當然需要強勢回歸。
作為老牌商業中心,江漢路也曾是引領潮流的地方。很多武漢人記得,自己第一次接觸到明星代言的“牌子貨”,第一次吃到漢堡、披薩這樣的洋快餐,第一次擁有自己的珠寶手表,這些記憶都發生在江漢路。今天,很多人的消費能力比當年強了,對消費場所有了更多的選擇,甚至已經覺得江漢路上的品牌店鋪有些“看不上眼”,但要說這里代表著武漢人的“消費鄉愁”,實在再貼切不過。
時光的積淀,情感的累積,超越了單純的商業交易,賦予江漢路厚重的底蘊。很多人說起潮流、時尚,總會想到前沿、先鋒,會青睞最新出現的事物,但歷史文化積淀難道不是最終的“策源力”嗎?作為時尚潮流代名詞的香榭麗舍大街,經歷了巴黎擴建史,經歷了無數藝術設計、文學作品的堆砌,才有了這般商業魅力。江漢路步行街在武漢,甚至全國,都可謂是得天獨厚的。她的光芒確實暗淡了,但她所擁有的一切積淀,一旦經過重新激活,將煥發無可估量的活力。
不是所有的商業街區都能像江漢路步行街這樣,可以對提升城市整體商業品質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在全世界的范圍里,幾乎每一個商業文化高度發達的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著名商業街區。紐約曼哈頓的第五大道、倫敦的薩維爾街……這里人頭攢動的繁華景象和琳瑯滿目的商品,讓它們不僅僅是名聲在外的購物勝地,同樣是當地商業文化的象征和集中體現。如果說黃鶴樓代表了武漢的人文內涵、東湖代表了武漢的自然稟賦,江漢路步行街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就是武漢商業品位的集中體現。這一切,是任何后來的商業體都難以取代的。
大武漢要國際化,必然要成為現代化的商業聚集地,一個引領時尚潮流、具有國際范的商業中心必不可少,而江漢路步行街是難得“人選”。就此而言,江漢路能否重新煥發生機,不僅關乎市民能否再多一個“血拼”的好去處,更關乎武漢的品質魅力。
□ 長江日報評論員 楊京
病歷非現金不能買,“難”在服務意識缺失
病歷非現金不能買,買不了病歷就無法實施診療;病人排隊等得焦躁,醫生卻在隔壁科室閑聊;患者正在做檢查,卻被趕著下班的醫生全程催促。近日出爐的2019年第二期“雙評議”半月報(4月16日—4月30日)聚焦醫療衛生機構,這一問題被武漢市治庸問責辦全市通報。
隨著移動支付時代的到來,很多人去醫院看病都不帶現金,只帶一部手機。買一份病歷要一元錢現金,一元錢難倒了沒帶現金的患者。為了買到病歷,大家只好“各出奇招”:有的求助帶現金的人,用手機轉一元錢給對方,換一元現金;有的則去附近銀行取錢。雖然最后總能想到解決辦法,但浪費了時間、多跑了路,給病人或者家屬帶來了不好的體驗感。
買病歷,何其難也!為什么醫院不允許病人用手機掃一掃支付碼買病歷呢?畢竟在移動支付時代,這并不是什么難事,即便在偏遠鄉村,人們也能用手機掃一掃支付碼買菜。實際上,為了方便病人看病,很多醫院早就實現了掛號、交費、買藥等無現金收款,但有的醫院卻還在沿襲過去的做法,規定病歷非現金不能買,服務明顯滯后。退一步說,就算開通無現金收款有技術難度,醫院也該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把問題直接甩給患者。
允許掃一掃買病歷,不是難在技術,而是難在服務意識的轉變。有的醫院還沒有完全把自己放在服務患者的角色,想的不是怎樣方便患者,而是怎樣方便自己。如果只考慮方便醫院管理,就會沿襲老一套只收現金的做法,對患者需求視若無睹,給患者添堵、添麻煩。假如以方便患者為出發點,自然就能想到患者有移動支付的新需求,會變革過去的做法,用新技術滿足新需求,解患者之難。
不光是買病歷這一項,還有不少公共服務窗口只能用現金。公共服務面向成千上萬人,每個人都多跑一次,總計的時間成本、路費成本就非常巨大,千萬不能小看了公共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小事不小,公共服務的每一個細節都應該做好。
長江評論 華智超 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