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益激烈的城市競爭,引發人才之爭。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深化,“搶人大戰”持續升級。
繼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取消落戶限制后,不久前,國家發改委又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強調要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要求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大幅增加落戶規模、精簡積分項目。
近年來,武漢持續降低落戶門檻以留住人才。隨著國家全面放開、放寬落戶限制,落戶政策還能為武漢加分嗎?在與其他“新一線城市”的拼搶中,高校資源豐富的武漢該如何另辟蹊徑?
前不久,全球知名人才派遣企業、萬寶盛華集團大中華區副總裁張錦榮,受湖北省就業促進會和納杰人才的邀請來到武漢,支點財經就上述問題對張錦榮進行了專訪。

搶人大戰的本質是搶人口紅利
支點財經:您認為,搶人大戰到底是在搶什么?
張錦榮:在我印象中,“搶人大戰”是從武漢發端的,隨后是西安、天津,后來,北京、上海都坐不住了,很快就拓展到全國。
城市間為什么會爭搶人才?首先,“搶人大戰”背后是對人力資本紅利的爭奪。在當前的中國經濟周期,各個城市都越來越重視人的作用,現在大家都覺得城市要年輕化,更多是希望通過人才為城市帶來人口紅利,激發城市的活力與競爭力。
其次,這也反映了中國整體勞動力資源和技能資源不足,每個城市都迫切需要勞動力,需要優秀的技能型人才。
搶人大戰傳達出的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城市、行業、企業開始愈發重視人才的作用,這對于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是有利的。
支點財經: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在人才爭奪戰中,落戶門檻的降低似乎已不再是最有效的手段了。這種情況下,武漢可采取怎樣的對策,保證充足的人才供應,持續打造人才高地?
張錦榮:有很多手段可以運用。從政策層面來說,門檻還可以降低。這里我所指的不僅是落戶門檻,而是一些隱形門檻、服務門檻。比如落戶政策,在許多城市,人才本人的門檻是降低了,但其配偶、孩子的落戶門檻依然較高;有的地方,政策制定得很好,但是政策的落實及服務卻不能跟上。
我所接觸的新一線城市中,有些城市的入籍入戶服務做得非常好。隨著戶籍壁壘消失,在城市硬實力趨同的情況下,人才在流動過程中,會更愿意選擇這些服務做得好的城市。
所以,降低門檻是指放低身段,把為人才的服務做得更加細致、更加人性化。
第二,建議打造整個城市的人才供應系統。武漢高校眾多,人才資源豐富。可對人才進行分類,哪些是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哪些是技能型人才,并對接企業人才供應鏈。
第三,人才政策要有的放矢。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研究人才流動的規律。他們主要流向哪些地區,為什么要離開。根據研究結果,再制定精準的人才政策。

出奇招搶奪海外人才
支點財經:在去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您曾提出“不要只是盯著在國內搶,還要到國際上去搶人才”。請具體談一下怎么搶國際人才?
張錦榮:海外留學生其實是一個儲量非常大的人才資源寶庫。有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約為60萬人,回國率達到79%。留學生們往往接受過更多的跨文化訓練,許多都有職業經歷,這種人才對于有海外業務的企業來說是非常需要的。
還有一個很好的資源是在中國的外國留學生們。最新的數據顯示, 2018年,有近50萬外國留學人員來中國學習。他們的資源特征是可以帶來人脈,對向海外招商引資大有裨益。
總的來說,不論是中國留學生,還是在中國的外國留學生,對武漢進一步的海外招商引資,助力武漢城市品牌在海外的宣傳,擴大國際影響力都有特殊的作用。
支點財經:在爭搶國際人才上,武漢可以怎么做?
張錦榮:據我了解,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武漢做得還是比較好的,已經有針對海外人才的一些計劃,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我建議,在為海外人才建立回歸通道時,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了解武漢的變化,武漢的企業也要充分展示自己,通過共同的愿景、使命、核心價值觀吸引這些人才。
對于在中國的外國留學生來說,只要是愿意留在中國,城市的地理位置其實不那么重要。他們只看哪個城市宜居、薪酬高,并歡迎他們留下來。
在這方面,上海已經走在了前面。以前,外國留學生如果想留在中國工作,必須先回國工作兩年。現在,上海放開了這一限制,符合條件的外國留學生可以直接留下工作。

多策并舉緩解結構性短缺
支點財經:在達沃斯論壇上,您還提到,在搶人大戰中,人才短缺特別是結構性短缺凸顯出來。造成人才短缺的原因有哪些?
張錦榮:兩種原因值得關注。一種是摩擦性失業,通常指由于勞動力供需矛盾而引起的失業現象。
在勞動力流動中,一方面,企業急需勞動力,另一方面,又有許多勞動力暫時找不到工作。這源于信息的不對稱,因為沒有很好的人才服務機制和機構。
還有一種是結構性失業,這在大學生群體中尤為凸顯。
許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這不僅與產業結構調整有關,還與高等教育結構有關。比如,武漢有百萬大學生,但有許多大學生在畢業時才發現,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結構暫時和企業的知識系統對不上,因此而失業了。
支點財經: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可以改善嗎?
張錦榮:一定程度上,這兩種矛盾在各大城市都普遍存在。
其中,摩擦性失業更為突出。但是,這種主要由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失業,可以通過市場調節的方式等得到緩解。例如,一些城市吸引大型的、國際化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進入,通過獵頭、培訓、招聘,減少這種信息不對稱性。
改善結構性失業就需要多策并舉。我認為,可以通過壯大社會人才服務機構,提升社會就業培訓水準,同時改變企業用人觀念、用人機制來改善。
第一,對一個城市的發展來說,人才服務產業是非常重要的,它對其它的產業可以起到引領支持作用。 這就需要擴大社會人才服務產業,比如充分發揮納杰人才這樣的人力資源機構的作用。
第二,當現有的高等教育結構逐漸改善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社會培訓機構的作用。通過職業培訓,讓大學生這樣優質的、技能卻不對稱的勞動者,能夠快速跟企業需求對接起來。
第三,還得讓企業做出改變。有些大學生可能暫時與企業需求不對稱,但可以通過企業培訓改善。例如管培生制度,既解決了畢業季的就業壓力,又解決了企業如何把優質勞動者變成成熟勞動者的問題。
但是,有的企業會考慮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認為大學畢業生剛進入企業能創造的直接效益低,用工成本的性價比低。
一方面,這需要企業轉變意識。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出臺政策,在首年對企業管培生進行社保補貼,減輕企業的負擔。實際中,已經有企業在這樣做了。從執行的效果來看,已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結構性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