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以武漢工商學院為代表的黃家湖大學城正在崛起

圖為青年學子在大學城矢志成才
楚天都市報記者簡俊暉通訊員張賓 彭寵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李輝
才聽蛙鼓鳴,又聞書聲翠。沿白沙洲大道一路向南,越過三環線,一片沁人心脾的碧水映入眼簾。
這就是黃家湖,其歷史悠久到跟2000多年前的楚國名相春申君黃歇聯系在一起。而今,十萬學子、數十萬居民在這里共享碧湖藍天,攜手撰寫洪山大學之城的亮麗篇章。
除黃家湖大學城外,武漢市洪山區已形成東湖、南湖等多個大學聚集區,擁有37所高校、60萬大學生。該區加快建設高質量的大學之城,實現了產學研、創新人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文化等五大融合,大學與城市正結成緊密的共同體。
十年磨一劍
黃家湖畔崛起大學之城
5月11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在黃家湖大學城采訪時,市民張先生和幾位街坊正在武漢工商學院的籃球場上打球。街坊們都說,黃家湖的幾所大學,成了附近居民的“共享校園”,因校園環境優美,體育鍛煉設施完備,加之湖邊綠道均已建成,經常有人來鍛煉。
既有厚重的歷史積淀,也有青春活力的展現,更有濃郁的書香氣息。如今的黃家湖畔,武漢工商學院、武漢科技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武漢交通職業學院等高校扎堆,黃家湖大學城,給洪山大學之城建設增添了新的引擎。
十幾年前,黃家湖大學城所在區域還是鄉村田園。2005年,武漢工商學院進駐黃家湖,拉開了黃家湖大學城建設的序幕。“一張白紙,容易繪就最美的圖畫。”武漢工商學院董事長彭秀春介紹,初到黃家湖辦學,條件很艱苦。很快多所高校跟進入駐這一片區,黃家湖大學城拔地而起。
十多年來,黃家湖片區的城市交通和環境治理日益完善,來求學、生活的師生從最初的數千人,增長到現在的十萬人,黃家湖大學城實至名歸。
而今,因軍運會建設提速,白沙洲大道高架直通黃家湖,快速連接武昌、江夏;整治一新的三環線讓黃家湖大學城東至光谷,西達漢陽更加便捷;而地鐵5號線施工更是如火如荼,未來將使黃家湖與各中心城區、新城區無縫對接,吸引更多的優質資源進入,打造成洪山大學之城的重要一極。
產學研一體
高校資源推進城市發展
2018年,學校成為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師生原創設計的“非遺”漢繡作品進入軍運會特許經營商品目錄;校企共研污水處理技術被院士專家組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廣泛應用;校企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2個;校企雙師共同培養的訂單班走出全國首批電商機械臂倉機器人保育員、一畢業就當上了紅豆公司的職業店長……武漢工商學院的產學研用合作,是洪山區打造大學之城,助力高校發展的典范。
據悉,洪山區依托高校資源,已培育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6家,設立“洪山區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站”9個,服務企業近400家,轉化科技成果300余項。黃家湖大學城作為洪山區大學之城的拓展區域,每所高校都具有很鮮明的特色。
洪山區政府大學之城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黃家湖大學城依托地理優勢,做好人文、科技、醫藥等特色文章,形成了比較明顯的優勢。如第一個進入黃家湖的武漢工商學院,作為湖北省首家轉設后通過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的民辦高校,走應用型、信息化、國際化、高質量發展之路,形“平臺+模塊”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產學研用互融的鮮明特色,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與育人格局;中央與地方共建、省政府主管的武漢科技大學,連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成果等獎項;湖北中醫藥大學擁有多個國家重點學科,對針灸、內經、傷寒等中醫學術的傳承、研究與發揚獨樹一幟。
守著大學之城這塊“金字招牌”,洪山區大力打造人才超市,整合區直部門進駐,為高校師生服務。目前,已有吳常信、桂建芳、張禮和、陳煥春、張啟發等5位院士的項目落地洪山。
交流促融合
區校結成了發展共同體
5月8日下午,武漢工商學院、武漢交通職院等校學子,與洪山區青菱街的團員青年同臺競唱,拉開了青菱街“傳承五四精神,共建美好青菱”主題紅歌比賽的序幕。
活動組織協調者之一,就是在青菱街團工委掛職的武漢工商學院學生陳彈弦。據了解,青菱街轄區內高校今年選派了16名大學生,進街道社區團組織掛職鍛煉。他們帶來了新思維,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的共建活動,深受社區居民歡迎。
大學生進街道社區掛職,鍛煉了學生能力,而“政務服務進高校”則提升了高校辦事效率。近日,華中農業大學負責項目報建的科員向康文因手頭有六個項目需審批,頭疼不已。但在洪山區行政審批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原本承諾3個工作日辦結的事,僅用1個多小時就辦成了。
校有所呼,我必有應。今年以來,洪山區大學之城建設服務辦公室多次聯合該區相關職能部門,成立政務服務幫辦代辦專班,為高校送服務、解答疑、幫代辦。
高校項目立項審批在哪里辦,施工許可證如何申報,房建工程怎樣驗收?洪山區發改、國土、行政審批、建設等職能部門,面對面為37所高校代表逐一講解。據了解,政務服務進校園已被洪山區列為推進大學之城建設的15大工程之一,將常態化開展工作。
面貌日日新
大學和城市融合更深入
街在校內,校在街中,城市走進大學,大學融入城市,洪山區大學之城建設初心不泯。“這里是學子的校園,也是市民的游園。”今年開春以來,華中農業大學屢屢迎來進校園賞油菜花、櫻花的游人。華農校內利用現有路網建成的獅子山綠道和南湖綠道、野芷湖綠道等,總長達23公里,相當于東湖綠道的四分之一,市民一騎單車,可飽覽湖山美景。
讓大學之城建成互惠共贏的民生工程,洪山區下了苦功。以湖北工業大學武南片區為例,該片區原跟附近棚戶區交錯一體,人員混雜,交通擁堵。洪山區主動協調,新建學校家屬區,同時拓寬道路,解決了學校周邊的糾紛和困擾。
城市滋潤大學,大學反哺城市。為滿足社區居民求診需求,洪山區已有12所高校的校醫院納入到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其中青菱街武漢科技大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關山街華中科技大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獅子山街湖北工業大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為全國百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珞南街華中師范大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是全國優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未來整個洪山既是城市,又是大學。大學生在這里學習、生活、創業無縫對接;市民在學校享受優質教育、醫療等資源。”洪山區主要負責人稱,該區正加快大學與產業融合、城市融合,以區校共建項目為抓手,推進區域內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合作,新增高端服務、先進制造等產業項目,促進大學與城市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