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1日),武漢市軍運會城市志愿者的600余名“種子”結束了培訓。他們作為首批接受專業培訓的軍運會志愿者以及志愿者培訓講師,將作為“種子”撒向全市,面向21.2萬名軍運會城市志愿者分層、分級開展培訓。
培訓內容主要包括武漢軍運會基本知識、志愿者基礎知識、武漢歷史與文化、應急救護知識、志愿者基本禮儀和外事相關知識。
武漢地鐵為軍運會推出三種語服務,普通話、英語、手語。呂璐是武漢地鐵兼職英語培訓師,她介紹,“這次培訓了專業禮儀知識,特別是外賓禮儀。比如如何稱呼外國人,對于有學位、軍銜、技術職稱的人士,可以稱呼其頭銜,對于地位較高的人士(一般指政府部長及以上的高級官員),按其所在國家情況可稱“閣下”“部長閣下”等。再比如,陪同外國人,并排行進時,以右為上或居中為上原則,即陪同人員走外側或兩側,陪同對象走內側或中央。單行行進時,居前為上原則,即陪同對象先行在前。”
“武漢軍運會”用手語如何表達?在武漢地鐵兼職擔任手語培訓師的萬敏正在抓緊學習。“這兩天學習了軍運會通用知識,比如特定詞匯武漢軍運會,要拆分為‘武漢’、‘軍人’、‘運動會’這3個詞匯組合起來表達。還有各場館、各項目的術語等等。”
徐新燕來自武漢市第七醫院吳天祥小組志愿服務隊。她說,七醫院有192名軍運會應急救護志愿者,每周固定開展心肺復蘇、高溫解暑等應急救護培訓。授課老師告訴記者,這600余名首批志愿者代表相當于種子,每一名接受培訓的代表將會帶動一大批志愿者。
在培訓課堂上,每個人都拿著一本藍白色封面的《武漢市民文明禮儀手冊》,手冊內容深入市民生活點滴,涵蓋武漢軍運會東道主文明公約、武漢市迎軍運“四個百萬”活動簡介和市民文明禮儀等內容。該手冊的撰稿者李榮建也是授課老師之一,他曾任中國駐伊拉克大使館一等秘書,主要為大家講解軍運會禮儀及外事相關知識。
武漢市文明辦聘任80人組成“武漢市志愿服務培訓講師團”,任期1年。培訓講師團成員來自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武漢文史學者王汗吾對記者說:“獲得這個聘書讓我深感榮耀,責任重大。我將發揮專業所長,將長期研究武漢地方史的成果分享給志愿者們。”目前,他正在積極備課,設想外賓、游客可能提出的問題,比如漢正街怎么演變、漢口武昌的變革發展等,介紹武漢悠久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如今的“每天不一樣”。
(責任編輯 劉小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