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善至美,平凡中閃耀光芒

全省各地各部門層層推薦,省委宣傳部組織評審,“荊楚楷模”12月上榜人物名單揭曉,湖北日報今日予以發布。

閔洪艷
中共黨員襄陽市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黨委書記
錦毯綠屏,保山護水,玉皇茶道稱王道;
農歡家樂,村富民強,群眾口碑勝金碑。
橫批:脫貧追夢
省楹聯學會鄒立撰
閔洪艷帶領村民,把堰河村從“窮山”打造成“金山”,把窮山村發展成億元村,該村先后榮獲了“全國文明村”“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等多個榮譽稱號。
1981年,高中畢業的閔洪艷回到堰河,做村小組的會計。1992年,29歲的閔洪艷走上了村支書的崗位。那時,堰河村沒有產業,村里欠著十幾萬元的債務,老百姓就靠砍伐木頭養家糊口。
他提議開發茶園,村民積極性不高,大多出工不出力。閔洪艷什么也不說,自帶干糧上山修茶園。每到周末,他還把當時只有7歲的兒子也帶到山上幫忙。慢慢地,黨員們上山來了,全村200多位勞動力也上山來了。幾年下來,閔洪艷被烈日風霜變成了“閔黑子”。
他還堅持生態發展,挖掘村里自然生態資源,發展旅游,搞農家樂。他采取三個“三分之一”(即發展旅游項目、吸納旅游服務、黨員干部一對一幫扶)的方法,帶動100多名貧困人員就業。2017年,堰河村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實現營收8000余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2.2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綠色幸福村”。

鄭學群
群眾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賀家坪鎮七里坪村村民
二十載開山鑿石,領頭筑就脫貧路。
一條心助困扶民,攜手澆開致富花。
橫批:鍥而不舍
省楹聯學會余德智撰
鄭學群不甘貧困、自力更生,帶領鄉親們劈山修路、發展產業,被譽為“脫貧鐵人”。
1992年冬,鄭學群、向方珍等4個人背著一頭生豬,早上五六點鐘出發,走到殷家河的一個坎上,幾個人想把生豬放下來,換個手,一不小心,向方珍連人帶豬滾下了一道陡坡,生豬當場摔死了,向方珍摔成了重傷。這件事深深刺痛了鄭學群。
1995起,鄭學群帶領32戶村民夜以繼日、不分寒暑,用肩挑背馱開啟“馬拉松式”修路攻堅戰。他為修路花費20多萬元,欠下16萬多元的外債,還導致右手手指骨折,大腿皮膚嚴重高溫烤傷,右耳喪失聽力。歷時20余載,他們終于修通了5.7公里道路,徹底改變了大山的交通條件。
2009年,鄭學群栽種核桃450畝、6000多株,成為全縣發展核桃產業的第一大戶。他還帶頭發展畜牧業,每年出欄山羊60多只、肉牛10多頭,2017年家庭年收入達12萬元,從低保戶成為脫貧示范戶。在他的帶動下,周圍的貧困戶、低保戶紛紛開始發展高山蔬菜、核桃、山羊等產業。
除此之外,鄭學群還義務贍養一位獨居老人15年。那是2003年的冬天,鄭學群路過老人鄧大萬門口,發現他的房子已嚴重朽壞,老鄧凍得瑟瑟發抖。鄭學群二話沒說,把老鄧接到了自己家里。從這一天起,鄭學群夫婦對這個老人就像對自己的親生父親一樣。如今,70多歲的老鄧身體健康,生活幸福。

陳彥珍
群眾黃石市大冶市東岳街辦教育組退休教師
重教獻殊珍,百萬資財,八旬歲月,心思總記寒門子
垂型滋俊彥,克勤從儉,持愛守誠,腳步長傳清鐸聲
橫批:助學楷模
省楹聯學會柯丹撰
陳彥珍賺得千萬資產,卻依然甘守清貧、捐資助學。
81歲的陳彥珍出生于大冶市陳貴鎮一個教師家庭。1962年報考院校時,他毫不猶豫選擇了大冶師范學校。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大冶縣銅礦區(現殷祖鎮)殷祖小學任教,他經常訪貧問苦,遇到成績優異卻家庭貧困的孩子,他就傾力資助。
1995年,陳彥珍退休,每月的退休金無法幫助更多孩子。他籌資10多萬元開了一家加油站。為了節約成本,他吃住都在加油站,一點一滴積攢財富。
他生活簡樸,一件外套,穿了幾年。他家的房子,建于上世紀90年代,家中門窗桌椅都十分陳舊。他在小院里,放10多個塑料桶接雨水洗衣洗菜、澆花拖地,還把日常不用的紙盒和飲料瓶攢下賣錢。他老伴說:“一個月可節約30多元水費,一年就是400多元。”多年前,子女們想為雙親請個保姆,兩位老人一口拒絕。
在他的艱苦努力下,他的資產從十幾萬元,到幾十萬元、幾百萬元,如今他已擁有兩座加油站,資產過千萬元。
2017年,他捐資200萬元,成立了大冶市陳彥珍助學基金會。捐助善款12萬元,資助貧困學生36名。2018年,他資助學生百余名,金額達10.7萬元,捐資500萬元籌建的慈善大樓現已封頂。他明確大樓產權歸陳彥珍助學基金會所有,出租所得全部用來資助貧困學生。他還立下遺囑,在他百年之后子孫堅持助學,讓慈善助學精神薪火相傳。

圖為:羅小琴(左)為母親拭去激動的淚水
羅小琴
群眾十堰市零舞舞蹈工作室舞蹈老師
出世即維艱,藍縷經年撐篳路;
歸家何所報,婚紗一襲作萊衣。
橫批:艱辛創業
省楹聯學會陳佐松撰
今年10月12日,羅小琴在社交軟件發布了一組婚紗照,并寫道:“我爸去世早,欠我媽一張婚紗照。終于我長大了,可以接著完成了。”
照片上,媽媽或穿著潔白的拖地長裙,頭紗飄逸;或穿著休閑的牛仔服,潮范兒十足。不少網友留言“看哭了”“很了不起”。
去年5月,考慮到媽媽歲數大了,原本在外地發展得不錯的羅小琴回到十堰工作。一天,羅小琴帶著媽媽陳兆蓮走進一家攝影工作室。此時,媽媽才知道,女兒要給她拍婚紗照。化妝、選衣服……當羅小琴手捧鮮花遞給媽媽的一剎那,媽媽感動得淚水奔涌而出。
陳兆蓮是一名環衛工人。1997年,丈夫患病逝世后,贍養老人、撫養兩個未成年孩子的重擔都壓在她一個人身上。環衛工收入低,陳兆蓮就用工作之余撿廢品補貼家用。“我在讀高中時,每次放假回學校之前,媽媽總是叮囑我要好好學習。”羅小琴說,她坐在車上,看著媽媽漸行漸遠的身影,總是偷偷落淚。羅小琴拼命讀書,終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學。2013年,羅小琴畢業前往無錫工作。第一個月工資拿到手,她就給媽媽買了一套衣服。手頭有了積蓄后,她又接媽媽出去旅游。
羅小琴自豪地說:“雖然我的媽媽沒什么文化,只會干農活、體力活,但在我心中,媽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媽媽。”

王玉堂
中共黨員黃岡市蘄春縣公安局副政委
大勇倏施,不憚安危擒歹匪,
丹心久淬,早將職守許人民。
橫聯:人民衛士
省楹聯學會熊政春撰
王玉堂在基層派出所工作了20多年,是蘄春公安系統的老模范。
2017年11月11日早上8時許,河南籍男子劉某甫,在蘄春登上了一輛中巴車。上車不久,他拿出一把刀架在駕駛員徐某脖子上,逼其不許停車,必須一直開到河南信陽。一名女乘客悄悄報了警。
接到警情后,王玉堂和同事駕車跟隨,途中,他當機立斷,將駕駛的民用車直接拐向客車,將中巴車逼停。
駕駛員徐某迅速沖下車。盡管司機脫險,車內還有4名女性乘客在歹徒手中,歹徒看到警察,情緒更加激動。
大家一致認為,不能強攻,先替換出人質,再伺機制服歹徒。“我個頭小,沒穿警服,會讓歹徒放松一些。”王玉堂不容分說,堅持自己上。
王玉堂走到車窗前說:“把她們放了,我給你當人質!其他事情好商量!”歹徒遲疑了一下,點了點頭。
從駕駛室上車后,王玉堂乘歹徒不注意,順手按下開關,打開客車車門,然后平靜地走向歹徒。
就在歹徒松開女孩的一瞬間,王玉堂一個跨步上前,雙手抓住歹徒握刀的手,用頭將其撞倒,埋伏在側的特警一擁而上,將歹徒牢牢控制住。
辦案民警說,為避免歹徒傷到人質,王玉堂出手的時機非常重要,“刀刃就貼著人質的脖子,把握不好很容易失敗!”
王玉堂說,當時根本沒來得及害怕,只想早點救出人質,“我對戰友們有信心,只要堅持兩秒鐘,他們一定能沖上來。”

楊芳
中共黨員恩施州咸豐縣清坪鎮申李壩村衛生室醫生
衛生室為家,傾情十八春,不負芳華贏盛譽;
出診箱裝夢,播愛四千眾,常懷仁善濟村民。
橫批:最美鄉醫
省楹聯學會闕東明撰
楊芳的父親是一名赤腳醫生。受父親影響,1996年,16歲的她考入咸豐縣衛生職業中等學校。2000年,楊芳通過招聘來到大石壩村中心衛生室工作。
剛踏入工作崗位,面對鄉親們不信任的目光,楊芳暗下決心,一定要掌握各種專業知識,為鄉親們看好病。
白天上班,晚上學習是她的必修課,她還多次外出進修學習。通過努力,她先后獲得了鄉村醫生執業證書、藥師資格證書、醫師資格證書,通過了國家計算機初級測試,還參加了湖北民族學院大專函授學習。
18年來,楊芳先后三次變換工作地點。無論到哪,楊芳總是統籌安排時間,上午接待前來就診的病人,下午到村里開展老年人健康體檢、糖尿病和高血壓病人回訪等工作,經常夜深了還要為病人看病或出診。她珍藏的小本子里,密密麻麻記著鄉親們的電話號碼。對村民的健康情況,她如數家珍:“全村總人口有1147人,現有孕產婦6個、今年新出生兒童6個,高血壓患者116人、糖尿病患者18人……”她還將村里50多名外出務工人員加為QQ好友,空閑時在QQ上為他們及其家人提供幫助。
18年來,她在村里出診回訪的里程達數萬公里。如今,她工作的村中心衛生室承擔著所在的申里壩、把界、蘭家溝、桐木園、馬家坪等5個村4300多人的公共衛生工作。

易有淼
中共黨員鐵四院仙桃城區支線總承包項目部副經理
襟懷乃偉業根基,正道滄桑,再開新局;
質量本平生信念,大橋南北,遍起嘉聲。
橫批:大路朝陽
省楹聯學會林南撰
10月23日,伶仃洋上,55公里長的港珠澳大橋凌波飛架、建成通車。
港珠澳大橋橋梁工程建設期間,易有淼和團隊一起審查了承包人各類施工方案500余項,其中重大方案40余項,組織召開專家評審會27次。為搶施工時間,他5個春節沒有回家,即使是大年初一,或是凌晨三點,他都照常簽發相關吊裝令。
港珠澳大橋“中國結”和“鋼海豚”造型主塔是橋梁工程標志性建筑。“中國結”一片重達780噸,分5個節段制造,借助1.8萬顆螺栓逐段拼裝而成,要在159米的高空,實現毫米級的高空精準對接,猶如大象在針尖上跳舞;三只“鋼海豚”,重2800多噸,要在海面上做180度翻轉。吊裝中,出現了有些結構無法順利到位的意外狀況,他臨危不亂,組織參建各方召開會議,尋求最佳解決方案。最終,一切進展順利。“責任到此,不能再推!”這是他的座右銘,他時刻提醒自己、勉勵團隊,肩上的擔子再重,接下了絕不能卸下,得一扛到底。
易有淼長期在外地,和家人團聚的機會很少,工地就是他的“家”。港珠澳大橋工程結束后,他又被安排到仙桃項目部任職。所以他的女兒說:和爸爸團聚簡直就是一種奢望。

張勤
中共黨員武漢市第一醫院介入放射科技師
至美最無私,練就掌中芭蕾,舞來佳話;
真情尤可貴,燃成心里火花,暖透江城。
橫批:敬業為民
省楹聯學會田麗君撰
時光回溯至2010年秋,武漢市第一醫院放射科門前,一對夫婦焦急徘徊,卻不做任何檢查。工作人員詢問,發現他們是聾啞人。
同事知道張勤在大學時學過手語,請他過來幫忙。登記、吸氣、屏氣……在張勤的幫助下,這對病人完成了檢查。
這是張勤與聾啞患者的第一次“邂逅”。此后,但凡遇到聾啞患者,同事都會打電話請他過來“翻譯”,于是張勤順理成章地成了兼職“手語導醫”。
2012年初春的一個夜晚,剛下班到家的張勤收到一條短信:“張勤,你好!我的一個工友,他愛人43歲,聾啞,懷胎5個月,現在很難受,估計要流產,能不能現在帶她去你那兒?”張勤二話沒說,立即返回醫院,用手語替這位產婦“同聲傳譯”。在他的幫助下,胎兒保住了。
工作中,但凡聾啞患者就醫,張勤都一一耐心解答,并為他們建了個人檔案,詳細記錄病史、用藥等情況。
2014年8月,醫院成立了以張勤為負責人的手語導醫工作室,與江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等聯合開展手語志愿者培訓。截至目前,張勤和他的義工隊累計為聾啞患者提供手語導醫服務2500余人次,舉辦手語培訓班40余次,培訓志愿者1500余人次。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