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們將充分利用神農架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將冷水魚養殖和鄉村游相結合,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品魚、釣魚、購魚。”1月16日,神農架林區的蕈臻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利宏在接受農村新報全媒記者采訪時介紹起自家的冷水魚循環種養、冷水魚人工繁殖等尖板眼,頭頭是道。“現在合作社有100多畝魚塘,另外我還種植食用菌,發展循環種養。”張利宏說,食用菌曬干后可售賣,廢棄的菌棒用來養蚯蚓,再用蚯蚓喂冷水魚,全生態養殖,既環保又健康。
冷水魚對水質要求高,一般選擇自然水域水質良好的地方,生活在水溫20攝氏度以下的山澗溪流中。冷水魚生長速度緩慢,3年下來平均重量只有半斤。但是,冷水魚富含蛋白質,營養價值高,1斤可以賣到100多元,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早期養魚時,張利宏不懂技術。為此,他一邊自學,一邊參加各種培訓,漸漸掌握了養殖的要點:嚴格控制水質和水溫,保證100多畝魚塘的水都是從山上引下來的山泉水,可以直接引用。“我們攻克了冷水魚的繁殖難題。”張利宏高興地說,以前都是村民下河抓野魚,人工繁殖的魚少,魚苗的存活率低下,現在掌握了繁殖技術后方便多了,保證了魚的產量穩定。
張利宏介紹,“巡視”魚池,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尤其是孵化期的魚苗,稍不留神,魚卵就會死掉,需要精心呵護。”一旦發現有死掉的魚卵,必須立即用吸管吸出,否則會影響其它魚卵的生長。“小魚苗要多喂蛋黃,長大些可喂些蚯蚓,殘留在魚塘的餌料沒有吃完的也要及時清理、換水,時刻保持水質干凈。”
37歲的張利宏是典型的新型職業農民,2005年回到神農架宋洛鄉長坊村擔任村委會委員,2010年成立了神農架林區蕈臻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2014年,當選村黨委書記。
如今,合作社通過基地+農戶的模式,將魚苗發給養殖戶,免費提供技術服務,全社年均可繁殖約100萬尾魚苗,冷水魚年銷售額約300萬,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