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王際凱通訊員省芙萱
編者按
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
一個個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閃現著巾幗奮斗者的身影。大山深處,她們默默付出,為脫貧攻堅貢獻力量;治安一線,她們嚴謹縝密,服務美好生活;服務行業,她們真誠勤勉,譜寫一曲曲愛的旋律;創業路上,她們創新爭優,揮灑拼搏汗水……她們,用實際行動,展示著新時代奮斗者的新風貌、新作為。
三八婦女節前夕,湖北日報推出“新時代奮斗者·巾幗新力量”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不畏山高路遠,堅守一線崗位,就為了讓鄉親們能在家門口看場電影。
不懼日曬雨淋,十二年如一日,把黨的政策、先進文化送到鄉親們身邊。
在十堰市鄖陽區,有這樣一支女子放映隊,她們用默默付出,展現出不讓須眉的巾幗之志。
大山里來了群“女娃子”
“村民們注意了,今天晚上6點半,到廣場集合,放電影。”2月20日下午4時30分,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龍韻村的廣播響起。
村廣場上,43歲的楊琴正忙著將設備從車里搬出,安裝銀幕,調試放映機、喇叭、投影儀等設備。
當晚6時許,村里的男女老少,三三兩兩邀在一起,向村廣場聚集,或拿著小板凳,或拎著花生瓜子。6時30分,科教片《婚喪嫁娶樹新風》開場,雖然室外溫度有點低,但100多位村民裹著棉衣、羽絨服,或站或坐,看得津津有味。
15分鐘的科教片放完,正片登場,放映的是抗戰題材影片《浴血反擊》。
“您喜歡看這片子嗎?”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問62歲的村民吳光梅。
“喜歡喜歡。”吳光梅笑著說。
龍韻村是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村,3211位村民來自鄖陽區的29個村,“這幾個女娃子不簡單,常年翻山越嶺,為我們放電影,太辛苦了。”面對記者,從馬鞍村搬遷來此的貧困戶胡高遠豎起大拇指。
胡高遠所說的女娃子,就是鄖陽女子放映隊。
為響應國家的公益電影下鄉活動,2007年,鄖陽區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招募放映隊,9名女同志報了名。“當時確實沒想到她們會報名,剛開始我還擔心她們無法勝任,現在回頭看,是我小瞧她們了。”鄖陽區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經理朱俊芳說。
33歲的胡琴,是女子放映隊里唯一的大學生,也是年齡最小的隊員。從湖北廣播電視大學畢業后,她回到家鄉,加入放映隊,承擔胡家營鎮和南化塘鎮34個村的電影放映任務。“從小就喜歡看電影,選擇這份職業,就是源于熱愛。”胡琴說。
12年時間里,這支女子放映隊活躍在鄖陽區的20個鄉鎮、300多個行政村。每年為每個村放6場電影,她們的足跡遍布鄖陽區。
堅守,只為鄉親們的期盼
“你看,這是我進村被狗咬的傷痕,還沒消退。”2月21日,放映隊里年齡最大的華榮蘭挽起右側褲腿,兩排牙印還清晰可見。
剛開始送電影下鄉的那幾年,摔跟頭、被狗咬,是隊員們經常碰到的事。“現在,我們跟村里的狗都混熟了。”放映隊隊長曹克梅笑著說。
由于一些村交通不便,隊員們有時需要在村里住下。“去年夏天,我去南化塘鎮玉皇山村放電影,晚上在村民的土坯房里休息,結果老鼠半夜爬到我腳上,把我嚇一跳。”那一幕,胡琴記憶猶新。
41歲的熊艷,從“分不清韭菜和小麥”,到能下地幫村民挖花生、割麥子,完成了從“城里人”到“村民”的轉變。
扛著三四十公斤的設備,穿行在山溝溝里,這是9名女放映隊員的工作常態。家人,也是她們覺得虧欠最多的人。
胡琴的丈夫是貨車司機,同樣常年在外奔波,家中上小學二年級的孩子無人照料,只能送到寄宿學校。
放映隊的付出,村民們看在眼里,也記在心上。
在五峰鄉,90多歲的老奶奶一大早上山挖竹筍,只為給放映隊“加個菜”;在南化塘鎮黃柿坪村,為了給放映隊改善伙食,村民爭相到河邊釣野魚……
來自遼瓦村的孟昌翠說:“從前到了晚飯后,我們不是打麻將就是睡覺。放映隊來了,生活有了新盼頭,希望她們能常來。”
“每次進村,鄉親們都會把家里好吃好喝的拿出來,臨走還會往我懷里塞,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這工作雖苦雖累,但鄉親們的一聲聲感謝,一張張笑臉,讓我感覺這工作很有意義,只要身體允許,我會一直做下去。”楊琴的這番話,道出了放映隊所有隊員的心聲。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